新加坡的教育喜剧《小孩不笨2》里有一段孩子的内心独白: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进,另一边出。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 ”
这段话道出了很多家庭中亲子沟通的现状:
家长没有掌握和孩子沟通的艺术,把沟通变成了单向的说教、唠叨、批评;而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应有的倾听和回复,自然而然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于是,孩子越来越听不进父母的话,父母越来越不了解孩子,亲子关系逐渐变得疏离、紧张,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教育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难。
家庭教育中,有效的沟通,不仅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孩子愿意配合家长,达到互相尊重与合作的关键条件。
观察发现,不会沟通的父母,往往是在这几点上犯了错误:
01没有回应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许多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忽视了他的感受和情绪:
孩子哭得很伤心的时候,家长说“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孩子心里更难受了。
孩子发脾气闹情绪的时候,家长苦口婆心地劝孩子,“不是不给你买,家里已经有很多了,买那么多······”但是孩子并听不进去。
沟通最首要的一点,不是说教、讲道理,而是看见和回应孩子的情绪。
不管是孩子提要求、闹情绪、还是跟父母讲一件事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学会和孩子共情,关注孩子的感受,接纳他的情绪,表达理解。
“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我不给你买你很生气。”
“虽然那个小哥哥不是故意的,但他把你碰倒了,你感到很害怕,摔得也有点疼,是吗?”
不要觉得孩子的烦恼、难过都是小事,对孩子来说,那就是天大的事。
说出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孩子的情绪得到顺畅的流动,会更容易恢复平静,听得进去家长的话。
这种关注感受和情绪的沟通方式,也更能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
02单向说教,不懂倾听
央视曾推出一部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片中都是一些让父母头疼的“问题孩子”。
在《镜子》里,家长与孩子之间各种问题被毫无遮掩地展示出来,其中交流缺失、沟通无效是片中几个家庭的通病。
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个叫张钊的孩子和父母的隔空对话,让我们看到不懂倾听的父母,是如何让孩子走上反抗之路的。
老师问:孩子因为什么不上学?
张钊的父亲说:早恋的问题。
而张钊告诉老师的答案是,学习上的痛苦,不是不想读书,他想上学,想读大学。
张钊的父亲又说,可能是源于学习跟不上了,找很多理由说学校压力大。
“我不上学不是因为我搞了一个女朋友,是因为那个学校,很压抑,已经压得我受不了。”
而每次他痛苦地说着这些话时,母亲总是质问他,好几千人都受得了,为什么你受不了?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这样,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猜测孩子的想法、先入为主地评判孩子、指责孩子,不会真正地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相信孩子所说的话。
比如孩子回家说“上学真烦,不想上学了。”可能孩子在学校里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家长的帮助。
然而大多数家长第一反应就是紧张、生气,赶紧否定孩子,“上学还不舒服?不上学你能干嘛!”而不是平和地问问原因,认真听听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这种沟通方式,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孩子以后遇到问题也不想要求助于父母。
其实张钊的父母,如果能设身处地地倾听和理解孩子内心的痛苦、迷茫,给他关爱和鼓励,和孩子一起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张钊也不至于变成那个叛逆的“问题少年”。
不会沟通的父母,走入的一个误区就是,只顾着单向输出自己的观点,总想着改变孩子,让孩子听话,而不是理解孩子。
孩子只有得到接纳和理解,才会更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自觉地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布伦达?尤林曾说过:
“当你需要咨询时,你去找谁呢?
不是去找一五一十告诉你该怎么做的人,你会去找一个聆听者,那个你认识最善良、最宽容,最不想控制你的人。”
总是以一个教导者的身份和孩子对话,只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倾诉欲;而以一个平等的朋友身份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懂得换位思考,少一些评判、指责、否定,才能让沟通和教育变得更有效。
03只重视学习、成绩等外在表现,忽视孩子内心世界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布《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参与调查的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中,有近两成家庭,如果不谈作业、考试和学习,父母和孩子之间几乎无话可说。
我有一个学生,就曾表达过内心的苦闷:
“我爸妈每次跟我说话,张口闭口就是学习学习学习,他们也根本不了解我。我觉得他们爱的根本不是我本来的样子,而是一个成绩好、学习好的我。”
很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对学习方面格外关注,所以每次说话都喜欢谈到学习上来,和孩子交流的内容,也只有学习这些事,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其他方面。
比如孩子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得怎么样?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近段时间有没有什么烦恼······
做会沟通的父母,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外在表现、学习成绩,这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爱和关注,认为父母只喜欢学习好、表现好的自己,于是在犯错的时候、失意的时候,不愿意跟父母说。
学会和孩子交流沟通,就关注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人际交往、喜欢和讨厌的事物、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日常的每一天,多和孩子唠唠家常,增进对孩子的了解。
这样,孩子才会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唐闻佳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图片:文汇报资料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