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我进入储能中学读初中,先是参加了学校的数学兴趣小组,后来又进入了学校的理科班。记得当时我们三个同学花几个星期就学完了常规课,其余时间就在老师的带领下进一步钻研数学,自此激发了我对数学的兴趣,并坚定了今后从事数学工作的决心。”刚刚率领中国队夺得第6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总分第一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熊斌今天重回母校,现身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的揭牌现场,回忆起这段鲜为人知的童年过往。
随后举行的上理大讲堂,请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院长庄松林教授。庄松林以“光的世界”为主题,从中学生、普通人、科学家的三种不同视角出发,为台下学子深入浅出地上起了科普课。
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未来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要从基础教育做起。9月30日上午,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正式揭牌。未来,该校将发力聚焦“新工科”,携手上理工共同打造工程创新早期培养的“黄浦样本”。
国家督学、上海民办中小学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国顺、特级教师顾鸿达、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杨安澜、格致教育集团理事长张志敏、上海理工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教务处处长甘屹成为上理工附属储能中学创新基地专家组成员。
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盛春表示,上海理工大学将持续深化交流合作,推动师资力量、科研实验室、文化载体等教育资源向储能中学开放共享,全力支持储能中学建设“新工科创新实验基地”,努力打破传统教育的学段疆界,探索构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机街接、螺旋上升的德育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据储能中学校长苏浩泂介绍,上理工附属储能中学提出的“新工科素养”,是在国家提出的六大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新工科教育的目标和理念,提炼出的四大目标,即爱国精神与社会责任、科学思维与工匠精神、综合实践与创新素养、自主学习与多元发展。
为此,学校设计了六大重点项目,并形成了储能特色育人模式,即构建“红色+责任”的学校德育工作、推进“选择+融合”的学校课程体系、创设“智慧+兴趣”的“智趣课堂”、开展教师“储能之星”培育工程,促进教师的发展与成功、打造上理工——储能“新工科”创新实验中心、建立“新工科”特色创建的评价机制。
未来,上理工将组织相关学院和部门支持附属中学新工科素养特色课程群建设;组织学科领军人才在附属中学开设“新工科素养”培育通识导论课程并计入教学工作量;面向附属中学学生开放大学所有的通识课程;吸纳和组织附属中学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作业”;与附属中学共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直通车”,附属中学参与大学“创新创业大作业”并完成优秀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可直接加入“荣誉学位”和“项目课程”体系。
此外,上理工也将全面支持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平台建设工作,组织“未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康复工程”三大国际实验室指导附属中学创新实验室建设,并与附属中学创新实验室建立互通关系,定期吸收优秀中学生到国际实验室了解和学习最新前沿科学;组织中英学院与附属中学构建对口合作关系,指导建设。
储能中学是黄浦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前身是1938年创办的宁波效实中学上海分校,1942年更名为储能中学。“物竞天择,效实储能”的文化渊源赋予了储能中学特殊的历史积淀,成为一方孕育民主革命志士的红土,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革命老校。近年来,储能中学坚持“知行精进,储能效实”的办学理念,继承传统,形成特色,始终保持一流完中的办学水平,为现代化建设育才储能。
上海理工大学是市属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两校在“新工科教育向高中教育的前延”方面达成了合作意愿,揭牌后的“新储能”将依托优质大学资源,创建 “新工科教育”特色鲜明,具有“创新发展力、协调统整力、绿色生命力、开放竞争力、共享幸福力”的现代大学附中,进一步凸现黄浦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努力打造成未来创新人才的摇篮。
国家督学、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长常务副会长杨国顺表示,在他40余年教育工作生涯中,对储能中学一直有难以磨灭的记忆和印象。这所以“民主革命堡垒,爱国之士摇篮”著称的学校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希望储能学子能学习了解上理工“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校训的励志精神,在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美誉的熏陶浸润中,培植中国根、民族魂的家国情怀,努力让自己成为有国际视野和胸襟,未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实现中国百年强盛的复兴,奉献青春年华和为民报国之志。
作者:王星
编辑:沈秋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储能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