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大学生活有意义,我们的国家和世界就会充满意义。”9月18日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2020级全体本科新生共同聆听校党委书记姜锋讲授的入学教育“第一课”。
在题为《大学与世界》的课堂上,姜锋从智援抗“疫”的上外榜样讲起,与1506名新生一同追溯校史中的红色基因,畅谈新时代外国语大学的使命担当,强调提升全球话语能力的重要性,并以“学长”的身份勉励他们去书写更有意义的大学篇章。
抗“疫”中的上外故事:世界共同命运的生动写照
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给世界各地带来空前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至今仍无法踏进梦想的校园。面对经历疫情考验的这一届特殊新生,姜锋在开场白中感慨道,“百年不遇的疫情,给我们今天的相聚增添历史性的意义,这是我们国家抗疫成果的见证。”
姜锋动情地讲述疫情期间四位上外师生的故事,充分展现这座国际化学府为抗击疫情做出的独特贡献。当人类面对全球公共事件之际,上外人秉持家国情怀,立足世界视野,发挥自身专长,用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架起沟通和友谊的桥梁,让世界各国关注共同命运。
正在黎巴嫩大学留学的东方语学院研究生王宇用阿拉伯语录制视频,呼吁停止歧视和偏见,携手应对疫情,成为中东地区的“网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师汤蓓作为中国学界的代表参加慕尼黑会议,介绍中国抗疫经验,积极为国家发声,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支持,受到高度关注;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教师徐旻“以译战‘疫’”,协助上海市外办每日不间断翻译疫情防控动态,累计超过十万余字,帮助在沪外企了解最新政策;身在湖北武汉的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毕业生孙峻梓每天背负五十斤重的消毒设备走进社区,留下“上外人的志向不在口号中,而在祖国召唤的行动中”的感悟,令人心潮澎湃。
姜锋总结说,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上外人的身影从未缺席,先后有千余名师生投入涉外防疫志愿服务工作,还有许多青年学者通宵达旦编写简报,发表时评,主动引导国际社会舆论,激发全球携手战疫正能量。这些平凡师生的不平凡事迹,生动诠释上外人的使命与担当。“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姜锋引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鼓励新生学习前辈和同侪榜样,发扬抗疫精神,书写奋斗青春。
我们大学的故事:红色基因和胸怀天下是本色
在追溯上外校史的过程中,姜锋特别提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创办于1920年的上海外国语学社。100年前,作为培养青年革命干部的摇篮,上海外国语学社将外语学习与传播先进思想结合在一起,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具有了一种世界视野,也为中国外语教育史种下“红色基因”的种子。
姜锋强调,与新中国同龄的上外,在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传承起这段红色基因,成为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国家队”。一代又一代上外人始终秉持报国理想,与国家、与社会主义事业同呼吸、共命运。
他通过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校史故事,向在场新生详细梳理上外办学历程的三个阶段,使他们对上外的办学方向有了更为深刻的体认: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上外人从创校初期用语言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留下抗美援朝和编译马列著作的感人事迹;到改革开放后,用语言开拓新知,沟通全球,不断拓展学科领域,发展成以外语为特长的多科性大学;再到进入新时代,用语言诠释世界,传播中国,把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作为全新的办学愿景。
姜锋向新生依次讲解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和办学使命,并特别解释 “Interpret the World, Translate the Future”的含义。他指出,interpret不仅是翻译,也有诠释的意思。翻译关涉语言的问题,诠释则涉及更多知识的问题。而translate不仅是语言的翻译,诠释之后要“成就”,成就的是在座每一位同学的人生与未来。
语言的故事:沟通、书写和诠释世界
姜锋谈及上外的办学特色“语言”时表示,上外的办学历程起步于语言,并将语言作为立校之本。语言还将在学校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表示,我们应当超越时空,借助语言这一认识世界的工具,深入认识不同文明间的差异,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观察世界风云,贡献国别区域全球知识;讲述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上外人的理想,也是当下我们外国语大学的使命。
姜锋强调,“上外人的根本能力是语言能力,但这并非全部,国家和民族对你们这一代人的期待是,希望你们能够成为参与全球事务、胜任全球事务的卓越人才。”因此,上外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不仅要学好语言,还要通晓语言背后的文化。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非常宽泛,所以还要精通某一个领域,比如政治、文学、历史和宗教。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要听得懂、说得清、交流得通,具备全球话语能力。
全球话语能力不仅仅是一种交际交往语言沟通能力,本质是一种能理解纷繁现象的本质、适应时代和环境变迁、应对当前和未来挑战、创造美好世界的知识生产与知识创新的能力。基于此,上外正在积极推进以外语为特色和优势,推动外语和其他学科专业优化结合的转型升级发展。他认为,上外学生的专业能力应当包括语言能力、学科能力和话语能力等三个维度,并将其相互融合。
“学长”的期许:“四不要”与三点希望
姜锋以“学长”的身份为新生们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活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不要把自己的生活交给父母去操心。他说,“进了大学,自己的日子应当自己过”;
二是不要把自己的视野交给手机去塑造。尽管手机等通讯工具提供不少便利,但大家也应保持警惕,不要因此限制自己获取信息的范围;
三是不要把自己的头脑交给他人去思考。独立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与独立思考是大学的核心要义;
四是不要让自己的嘴巴总说别人的话语。中学时代,同学们总被要求严守规矩;到了大学,不仅要严守规矩,还要讲求个性。大学提供了多元自由的选择,同时也会面对各种诱惑,但一切都需要由同学们自己来规划——大学四年该如何安排?每项规划是否有恰当的步骤?如何进行评估?姜锋建议新生一定要懂得自主,没有经过批判和反思的话语不要轻信。
除“四不要”之外,姜锋还对新生们提出三点希望——
希望大家学会独处与相处。要学会和自己对话,“人生要自己去过,很多事情要有能力自己去把握。”但仅仅与自己对话是不够的,还要懂得与他人相处。
希望大家重视读书和写字。“要多读原著,认认真真地读几本书,如果只读微信上的内容,你们可能无所不知但所有事都浅尝辄止,那不是我们应有的状态。还要勤动笔,同学们现在越来越多的用电脑,忽略了’写一手好字‘的能力。但是我们的汉字那么优美,一定要多写字。”他鼓励大家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它当成生活中一种美的创造。“当你回望你大学四年,这些人生的经历是实实在在的。”
希望大家勿忘劳动和节约。希望大家早睡早起,务必要重视体育锻炼。“还要珍惜粮食,尊重粮食就是尊重劳动,就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我们自己,细节决定修养。”
讲课最后,姜锋向全体新生表达良好祝福,愿大家在上外这座荟萃中外文化的学府里,学会沟通世界的能力,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做出诠释世界的贡献,成就人生和社会的梦想。
在提问环节,姜锋还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以及如何践行家国情怀,服务国家发展等话题与新生们展开互动交流。
德语专业2020级本科生雷轶凡说:“生动而深刻的开学第一课,使我感悟到作为新时代上外人的重任在肩。上外所培养的人才不仅精通语言,而且要通领域,擅表达,立足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胜任全球事务,讲好中国故事。怀揣对语言的热爱,我来到上外求学,今后也必将努力锤炼自我,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英语专业2020级本科生 吴舒颖说:“听完这一课,我对自己大学四年的规划愈加明确。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应勤于拓展自己的视野,并时常思考如何使自己在上外的四年充满意义。在当今电子设备越发普及的情况下,应多为自己预置独处的时间,多读书,勤动笔,多锻炼。”
作者:顾忆青 钱俊妮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