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20年后,一段特殊的情缘因普通话而得以延续,接续帮扶新一代新疆学子成长成才。正值第23届全国推普周,有一则暖心的故事,让人真切感受到了推普工作的重要意义。
20多年前,一位名叫刘靖云的记者在新疆出差时,从吐鲁番和喀什的新闻界同行口中了解到了当地困难民众的生活现状,他认为:“扶贫先扶智,只有让当地孩子受到系统化的教育,才能真正帮助当地人脱离贫困。”于是,在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联络下,他开始资助两个贫困家庭的维吾尔族学生,计划持续资助到他们大学毕业。其中一名受助者是刚上小学的胡拉木·爱力,家住吐鲁番恰特喀勒乡穷坎儿村,不幸在小学三年级时因病离世;另一名是伽师的阿迪力江,当时刚上初中一年级,因为父亲在地震中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庭十分贫困,但成绩很好。
在阿迪力江读初中的三年,刘靖云每学期都会给他寄300-500元和文具等学习生活用品,这些物资足够覆盖他的学费。每年寒暑假,刘靖云也都会收到从伽师寄来的信,可惜的是,他几乎无法读懂这些用维语写的感谢信,仅从里面的阿拉伯数字大概能猜测到这是阿迪力江的成绩单,各科成绩都不错。
直到2000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刘靖云接到了一个来自伽师县玉代力克乡中学老师打来的长途电话。电话那头的老师虽然说的是普通话,但由于口音太重,刘靖云只能听出个大概,说阿迪力江初中毕业后不准备读书了。刘靖云努力表达着希望阿迪力江继续读下去,他愿意全额资助学费和生活费的愿望,但语言的障碍让双方沟通难以进行。后来,刘靖云试图再联系学校,但每次都因为语言不通而愿望落空,与阿迪力江的联系也无疾而终。“20年来,一提到阿迪力江我就觉得很遗憾。”刘靖云感慨。
得知刘靖云的故事,正在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培训教师的华东师范大学培训师团队,动员学员所在家庭、学校和地方教育局启动了“寻人”行动,顺利地帮助刘靖云找到了他的“故人”阿迪力江·买海提。
时隔20年,当刘靖云在华东师大培训团队的帮助下,再次联系上阿迪力江时,他激动得语无伦次。而阿迪力江也在电话中用维语表达着自己的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记得当年资助自己的恩人。但我同时为自己中断学业,辜负了刘先生的善心而愧疚。”令人欣慰的是,阿迪力江现在有了私人“翻译”——正在读初二的女儿,终于可以与刘靖云“对话”了。
受资助者阿迪力江(右)和家人的合影
打完电话后,刘靖云当即决定资助阿迪力江的女儿从初中上到大学毕业,让当年未完成的心愿在下一代人身上延续。
资助两代新疆贫困学生、沪疆两地师生热心“寻人”,都是各族人民互助共进的鲜活例子;而华东师大以民族教师国语教学能力培训为抓手精准发力教育扶贫,则是高校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作者:储舒婷 符哲琦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樊丽萍 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均为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