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三校孩子正在观看直播
“妈妈,我很想你。”近日,在同济大学志愿者的帮助下,永安完全小学六年级学生李玉洁终于通过视频连线见到了许久未见的母亲。当天,云南云龙县长新初级中学、团结初级中学、永安完全小学的同学们还和来自上海同济大学的哥哥姐姐们一起上了一堂特殊的直播课。此次“同济青年助力脱贫攻坚一线”思政大课以线下观展和线上直播的形式展开,3个学校65名学生和2000余名同济大学学生共同见证了同济梦想教室“解忧角”的落成。
梦想教室为山区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你的梦想是什么?”同济大学梦想教室实践团成员陆帅男第一次去云龙支教时,曾问起孩子们这个问题。令她感到意外的是,除了少数几个孩子勇敢地说出“我想做宇航员飞到太空”,大部分孩子对梦想毫无概念。和成员交流后,陆帅男发现这个问题很普遍,“山区孩子所处的环境较为闭塞,对于外面的世界,他们知道的太少。”
对乡村学子而言,基础教育固然重要,但同济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们也希望能够同时为孩子打开一扇窗,用第二课堂开阔孩子的眼界。基于此,梦想教室的概念落地生根。陆帅男和小伙伴在一间十几平方的小教室中融入了不同的功能分区,包括小舞台、读书角、涂鸦休闲区、远程授课区等,把孩子们的梦想绘入教室墙绘中,建成了一间属于孩子们的梦想教室。“我们有一间梦想教室就以宇宙为主题,教室里有很多孩子亲手绘制的涂鸦,他们在这里阅读、唱歌、上视频课......我想告诉他们,心怀梦想,通过努力就可以有实现的机会。”
令陆帅男颇为自豪的是,梦想教室建成后,孩子们曾在小舞台上表演了一出英文话剧《灰姑娘》。原先腼腆的孩子们主动发挥创意,用扫帚和树叶做装饰,DIY舞台服装,呈现了一场“完美”的表演。
▲同济大学梦想教室实践团成员陆帅男同学进行分享
升级版梦想教室,“解忧角”助力乡村学子快乐成长
在梦想教室建成后,团队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云龙县有1078名留守儿童,他们在成长中遇到心事往往不愿意和老师、爷爷奶奶等长辈沟通,长此以往很多孩子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陆帅男说道。
杨敬笔是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学生,也是迄今云龙县当地通过国家专项计划进入同济大学的首位大学生。初入同济时,杨敬笔也经历过一段心理调适期,“一方面是想家,另一方面是身边同学都很优秀,而我的高数期中考成绩也不太理想,心理上会有一些压力和落差。”如何及时转化心态?杨敬笔告诉记者,同济的老师和同学都给予了他关心与帮助。“老师们非常关心我的心理状况,经常找我聊天,了解到我在学习上的困难后,帮助我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期末辅导班。”而他的室友也经常和他泡图书馆,共同学习。原先腼腆的杨敬笔逐渐活泼起来。
这一切事例都让同济大学梦想教室实践团的青年志愿者们意识到:心理疏导的重要性。于是,同济大学42名青年师生在同济大学扶贫专项经费的资助下,赴云龙永安完小、长新中学、团结中学三校开展"解忧角"建设,打造升级版梦想教室:一方面借助视讯工具实现小朋友们与父母视频通话的功能,另一方面自主开发"解忧软件,打造了一个现实版“解忧杂货铺”。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梦想教室”是同济大学社会实践的重要成果,也是同济大学对口帮扶云龙县,助力教育扶贫的青年力量,今后,会有更多像“解忧角”一样的项目不断落地云龙。
青年助力脱贫攻坚,一堂鲜活的思政课
“我读小学时,学校的条件比较艰苦,教室大多是瓦房和泥墙,经常漏水。宿舍都是大空间改造的,六十几个人一间。从家到学校,距离40多公里,大多是山路和土路,遇上雨天,去学校的路格外漫长。”回忆起小学时的艰苦条件,再看到如今家乡宽敞明亮、现代化的教室,杨敬笔感慨万千。他以自身的经历告诉广大云龙学子,“水滴能石穿,即使教室漏水也能学有所成,漏水教室出来的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更何况你们呢?”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驻永安村第一扶贫书记孙羽捷老师对此深有体会。永安村曾经是深度贫困村,不仅地理位置偏僻,山区面积更达到90%,交通极不便利。为了让孩子不再难在上学路上,同济大学师生规划团队实地考察推进方案,助力永安改善交通设施。两年时间让永安村的硬化路面积从低于20%提升到90%。“曾经,一个孩子从山上到学校需要耗费三个小时,如今只需不到一小时。”孙羽捷说道。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驻永安村第一扶贫书记孙羽捷老师
据悉,自2013年来,同济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云龙县需求,精准施策,推动当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面助力云龙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校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云龙县的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8.1%降至2019年的1.35%。2020年5月16日,云龙县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
发生在身边的生动人物故事就是最鲜活的德育教材。此次直播也是同济大学《新时代实践育人导论》系列课程“青春告白”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观看直播后,同济大学学生深受感召。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9级硕士生刘思涵深表示“愿意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增添一份同济力量。”
杨敬笔告诉记者,作为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学生,他十分珍惜也很感恩如今拥有的一切,“未来,我希望能够加入西部计划,将所学的知识实践于家乡的建设,让知识和力量惠及更多乡亲。”
作者:吴金娇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同济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