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有一种执念,希望给孩子创造非常好的环境,家中所有养育者的理念必须达成一致,才能教育好孩子,最典型的现象就是,年轻的父母们会因为和祖辈的养育理念不一致,而产生各种矛盾冲突。
父母们育儿焦虑的原因往往在于,生怕哪步没按照“科学理念”养,会耽误了孩子。但现实并非如此。
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我们经常会谈到“科学理念”,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获得的科学理念基本都是从书上看来的。固然这些理念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也不要过分迷信。
因为科学不断演变,之前我们觉得可行的,现在也会渐渐产生怀疑。
而且,当我们说到儿童科学发展的时候,这里的“科学”有一个巨大的局限性,儿童发展的绝大多数科学研究是在西方社会的白人中产家庭发生的。这些理念对东方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的家庭,什么是可以借鉴的,什么是脱节的,需要慎重考虑。西方的“儿童发展教育理念”其实只代表全球很小一部分人(80%的社会与行为的科研结果,来自于仅仅占了10%左右的欧美白人人口),这并不能盲目搬用到全世界。
所以,对于所谓的“科学理念”,我们可以进行适当借鉴和参考。我们也应该尊重传统的常识,以及适合当地习俗和资源的育儿方式和观念,因为它有一些因素也许更适用于这个家庭所在的文化和社会。总之,我们可以尽量以一种科学与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养育孩子。
更何况,孩子并不需要和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进行完美而单一、教科书式的亲子互动。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如果是的话,那我们所有人都没办法养育孩子了。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至少有一个真实、自然、可信任,在乎他/她的人。
而这种与人互动中被在乎的感觉,可以有很多种表达形式,比如有人给他自由感,有人给他规则感,有人跟他共情,当然也需要有人给他提要求。不管什么情况下、什么人、什么类型的互动,最根本的是要让这个孩子能从互动中感受到:你在乎我,你愿意和我在一起。
同时,也大可不必因为养育理念的不同而和长辈产生矛盾,任何一个社会,老一代人怎么理解孩子的成长,肯定有其值得借鉴、尊重之处,当然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育儿理念跟老人有冲突,建议私下心平气和地沟通,不是特别原则性的问题,父母真的无需太过较真。孩子能感受到不同的沟通方式、处理方式,对他的成长来说并不是件坏事。否则如果因此严重影响了家庭关系,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更大。
现代社会我们常在家庭生活或幼教工作中推导“儿童是中心”,但是在中国和其他各个古老传统文化中,儿童不总是“中心”,往往可能“长辈”是中心,或“劳动”是中心,或“社区”是中心。在孩子的早年时期,什么才是他/她最应该知道的?我觉得是,从婴儿开始,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是被人爱着的,也同时发觉他/她有能力去爱周围的人。被别人围着转、伺候的孩子,往往缺乏他/她所需要锻炼的,付出爱的机会。这样的发展,会有单方向的不平衡。
一个儿童价值观的发展,不是靠着周围人天天围着他/她转,而是通过被周围人接纳、欢迎、鼓励,去参与别人正在投入的事情(无论是读书,买菜,打扫,烧饭)。孩子学会对他人善良尊重,不是因为家人有一致的科学育儿理论,而是不断观察到周围人无论互相之间同意不同意,都能够彼此尊重沟通。
作者:李钧雷(哈佛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