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旺盛的人才需求。李彦宏出席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时表示,百度要在未来5年为社会培养500万名AI人才。
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高校应当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工智能的发展又对高校学科建设产生哪些启迪?在9日召开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科学前沿全体会议上,多位知名学者给出了各自答案。
破解师资不足,组建“联盟”带来新思路
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澳大利亚人工智能协会理事长张成奇:
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出了人工智能课程,但师资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此次疫情期间,网课模式的开启固然为解决该问题带来新思路:不妨组织三至五所大学形成跨校联盟,共同设计人工智能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
除了跨校联盟,还可以搭建跨国联盟,但需要解决学制和课程设置问题。
在人工智能学科的学习中,特别需要通过加强实习,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上海可以在加强产学研方面先行一步。比如,由政府层面牵头,组织企业和大学建立“人工智能乐园”,既可以作为企业已有研发成果的演示平台,又可以作为高校学生的实习平台,同时还能满足大众了解、参观人工智能成果的愿望,兼具娱乐性和实用性。
不是所有高校都要为企业培养“马上能用”的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梅宏:
当前我们其实不缺做研究的人,产业界真正缺的是马上可以上手做数据分析、应用的人。
人工智能确实很热,但是不是我们大学所有的学科往这个方向“走”,是不是一定要以当前企业最急需的一批以动手能力见长的工程师为目标?这些,都是可以打问号的,需要我们在加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时候,有一些新的思考。
在我看来,顶级大学其实没有必要将自身定位于“为企业培养马上能用的人才”,而是应当以通识教育、创新教育为主,让学生拥有未来发展的潜力。
高校要分类发展,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上也要分类、分层。
让基础研究人才和能工巧匠多交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何积丰:
虽然众多高校目前都十分重视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并在不断推行产学研一体化,但在实际操作中仍不乏“两张皮”的现象。
这个问题如何才能更好解决?不妨考虑在政府搭台的基础上,鼓励高校老师走进企业深度学习,同时,让企业研发人员到高校执教,促进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和企业能工巧匠的交流。
作者:吴金娇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