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需要“涨薪”提高待遇,还需要改变唯论文评价的标准。否则,但凡有了一点点创新,研究生和导师都急着将之变成论文。
研究生在全世界都是科研的重要创新力量,世界不少发达国家的大学都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培养。正在举行的两会上,研究生的待遇以及评价引发代表和委员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吴智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目前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许多问题依然突出:分类目标不明确,研究生资源分配、培养管理制度需改善,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基础科研的氛围和条件有待提高。
他经过调研发现,阻碍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主要有三处:
一是分类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分类招生、区别培养的指导理念和制度保障,学术型人才创新思维能力不够、专业型人才实践能力不足;
二是研究生资源分配、培养管理制度需要改善;
三是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基础科研的氛围和条件有待提高,博士研究生资助和津贴较低,导师潜心指导,深入一线与博士研究生协同攻关的风气有待加强。
同时,他还建议切实提高博士研究生津贴,建立多渠道资助体系,制定合理科研经费补助且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提供持续的博士研究生奖学金。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张永明提出,我国现行的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标准不能只看论文,尤其是博士生。
他说,现在发表论文几乎成了博士生能否毕业的唯一判断标准。不同的学校还可能规定学生必须发表多少论文、影响因子累计要超过多少才能毕业。
发表论文仅仅属于科技创新的一部分。博士生是高校和研究院所内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他们年轻,精力旺盛,经历硕士阶段的培养从而具备了科技创新的基础。然而,这部分宝贵研发资源在接下来的3-5年中主要围绕着发表论文开展研究,因为发表文章是能否毕业的考核硬指标。
此前,我国大专院校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以发表的论文体现,成果也止于写在纸上的论文,而不是实实在在的高新技术、或者高新技术的一部分,也不是高技术产品,这是我国研究资源的很大浪费。这也导致了我国现在是第一论文大国,却远非第一科技强国。
当我国经济需要向高质量方向发展迈进时,制造业水平快速提升的发动机是科技创新。但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却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发表文章,并以此获得各种头衔,进而得到相应待遇的现状急需改变,才能真正落实科技强国的国家战略。
现在对博士生的考核制度太过僵化,没有将宝贵的研发资源用好。张永明说,当下我国还处在爬坡过坎阶段,技术不但有国界、而且还有围墙。我国能否能够摆脱低水平、低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和高技术产品的大量出现。我国应该优化研发资源,充分利用好博士生和硕士生这部分宝贵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我国投入大量的研究资源,但凡在某个方面有了一点创新,导师就会立马想方设法写成文章投到国外期刊上,让全世界共享,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所谓成果。从我们发表的文章中,外国先进企业有可能会很快捕捉到有价值的内容,用于开发其竞争性技术或者产品,而由于我国企业研发水平较低,难以利用上我国博士生和导师的创新内容。其结果是,我们的研发资金和研发人员无形中在为全世界贡献数据。
为此建议,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与导师决定博士生、研究生能够毕业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加快我国创新国家的发展步伐,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姜澎,图片来自PEXELS免费图库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