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全球商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但同时也激发了相关产业的潜力和活力,加速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今天下午,一场以疫情防控背景下商业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头脑风暴”在上海商学院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疫情下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商务环境的打造、商业风险的防范等商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展开热烈讨论。
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又该如何采取应对措施?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莉亚指出,鉴于中国经济的韧性,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表现出短期冲击性,政策措施应该定位于短期精准救助。她分析了央行、财政部等财政部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采取的政策后,认为货币政策方面应提振银行总体风险承担水平,财政政策方面则是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持续蔓延,让全球不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纷纷“掉链子”。疫情防控大背景下,中国该如何抓住“三链”重塑与再造的机会窗口,有效调整“三链”布局,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塑与再造中主动出击,上海商学院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贺瑛工作室首席专家贺瑛对此有独到见解。
贺瑛认为,面对“三链”重塑与再造的机会窗口,应主动作为、主动谋划。要抓住“三链”自身弱点,实现资本技术套利;要突破“三链”布局瓶颈,实现“三链”可持续发展;要区分不同链条特性,抢占“三链”布局高点。
上海商学院商务智库中心首席专家、上海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叔君指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催生了人们对于选择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的讨论,全球疫情之下更需要“城市复兴计划”,而如何提升大城市的韧性、优化城市布局就显得更为重要。他认为,接下来上海应加速建设世界级信息基础设施的标杆城市,及时复制和推广“后街经济”,建设以博物馆为主体的有影响力的文化中心。
与会学者还就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商务环境、旅游业、长三角商业联动和数字化改革等问题进行讨论。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建文分析了上海商务环境的营造和重塑问题。他指出,根据所进行的企业调查,要改善或重塑企业营商环境,需要强调的有三点:一是制度环境最为重要,二是政府提供有效服务,三是能否提升企业和市场的预期和信心,是未来衡量或检验判断营商环境工作的标准。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旗认为,本次疫情危机至少给上海旅游业带来五个方面的深刻影响。面对重重困难,未来上海旅游业要走出困境,必须要跨出传统发展的思路。
谈到长三角商业联动时,上海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魏陆指出,长三角经济受疫情的影响程度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原因是长三角区域合作有效减缓了疫情对商业的冲击。实践证明,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机制经受住了此次疫情考验,为区域疫情联防联控和复工复产提供了坚强保障。
突如其来的疫情,进一步加快了实体商业拥抱互联网。线上赋能线下,也催生了众多数字化商业新业态新模式。在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宇看来,上海具有商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先优势,接下来,上海应积极打造标杆示范项目,形成行业引领效应;加强标准规范引导以及顶层规划设计;加强人才培育引进,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挖掘大数据政府管理红利,推进数字化效益统计研究。
作者:王星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