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学校和家长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昨天,一场以“遇见未来,为未来而教育”为主题的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学生的学习力、思考力、想象比知识重要;眼界、境界与格局比能力更重要;合作比竞争更重要。“未来学校里学生差异一定会越来越大,教育者需要接纳包容不同的孩子,让每一个孩子有不一样的精彩不应该只是口号和标语,而要成为教师员工共同默认的价值观,成为无需提醒的教育自觉。”
家长消解焦虑的秘诀是学会耐心“读懂”孩子
作为一个母亲,也是一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教授直言:“我跟70%的家长一样,会被孩子不理想的分数困扰,为孩子才艺比拼忧虑,也为孩子不敢自信与担当而焦灼不安。”
一次,孩子学校布置了一份德育作业,刘莉莉觉得“很简单”:“可以写个感悟,也可以做个小报,但没想到孩子竟然拍摄了一段五分钟的视频。”从文案的设计、拍摄到后期制作、配音,所有的流程都由孩子独自完成,这让刘莉莉十分惊喜。但羡慕和敬畏孩子的成长之外,刘莉莉内心却隐约在疑惑:这样的技能,能转换成考试的分数吗?
她说,家长的焦虑在不断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渐渐消解。其中的秘诀,便是学会耐心“读懂”孩子。刘莉莉在不断反思中总结说,家长的焦虑主要是源于对孩子期待值过高,担忧孩子距离自己的目标期待值差得太远。她认为不能用家长自己的想象分析与构想孩子的未来,而是应该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孩子身上美好的东西,这些是教会家长不断进步的“养料”。同时,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命体验,进而发现孩子潜在的优势潜能。作为家长,应该在与孩子共同学习与成长中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教育要让学生始终饱有充盈的内心和高贵的精神
“尽管未来有诸多不确定性,但就教育而言,我们仍然有可以确定的方面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刘莉莉说,未来学校无论在空间环境和技术使用方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不变的是遵循教育的真谛,教育要让学生始终饱有充盈的内心和高贵的精神。
立洋教育创始人李艳萍认为,这是一个教育变革的年代,很多工作和学习正在被人工智能所代替,但她始终觉得人格、情感和善良,是不会随时代改变而遭淘汰的。这与上海世外教育集团总裁徐俭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不论社会如何变化,未来教育离不开教育的规律。“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任何类型的教育都必须坚守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应该让学生善良、懂得尊重、能够相互理解、团队合作、讲奉献”。
学校要培养出怎样的学生?徐俭用八个字概括:“幸福人生、奉献社会。”作为学校的举办者,徐俭期待从学校走出来的孩子都能脚踏实地,拥有将想法转变为行动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谋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能考虑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生办主任周鸿也表示,符合未来时代需要的人才要具备这样几方面的能力:优异的学习成绩、旺盛的求知欲以及将来作为社会人需要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等素质。
周鸿表示,精英教育是对未来高端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方法。学校教育不是一定要把学生培养成银行家、企业家或政治家,而是培养成符合其个性特长的或在某个领域拔尖的人才。
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某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兴趣爱好进行教育。“我们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达到他想达到的目标,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有责任的人,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他将来干什么,都是成功人士,都是对社会有贡献的精英人士。”周鸿说。
作者:张鹏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