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校陆续发布消息,组建或筹备布局公共卫生学院。
这一现象也引发了高教界人士的关注: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对我国,即便是对原本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就相对处于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也都是一次“大考”。有学者认为,此次疫情的“突袭”,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短板与专业人才的紧缺。而如今,国内知名高校在公共卫生领域发力,无论对于公共卫生事业本身,还是高校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科研,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多所高校快速反应,加强公卫人才供给力度
近来,从北到南,不少高校纷纷落新子,加大公卫人才培养力度。
4月2日,清华大学宣布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全新的学院仅用30天时间就通过学校审批,被称为是清华“史上成立速度最快的学院”,首任院长也同时到位,由世卫组织前总干事陈冯富珍出任。就在同一天,南方科技大学宣布与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合作共建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4月3日,天津科技大学发布消息称,该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教育部批准。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也于上月举办设立公共卫生学院的论证会,校领导层面专门谈到了成立公卫学院的重要性。
本世纪初我国设立公共卫生学院的医学院数量并不多,2003年的“非典”被认为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分水岭:在“非典”之后,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断完备,发展提速。近期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宗旨就是为国家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这些学校的行动,也正是对我国急需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这一关键问题的有效呼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说。
正如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学院成立仪式上所说:“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正遭受着巨大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正面临着严峻挑战。疫情面前,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全世界共同的首要责任,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能置身其外,也无法独善其身。此时此刻,我们选择什么,我们采取何种行动,关系到我们、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在“大医学”下发展公卫学科,综合性大学探新路
无论是清华等一批全新建设公卫学院的高校,还是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本来就拥有悠久学科发展史的院校,如今都在各自开创、探索公共卫生学科发展的新模式。
据了解,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将独立于清华医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的综合学科优势,开设预防医学、大健康、健康大数据、公共健康政策与管理、应急管理等面向未来的学科方向。南方科技大学则希望将传染病学、公共卫生防控以及临床救治等三方资源打通,并在国内首创“产、学、研、防、用”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而北京中医药大学则希望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素养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专门人才。
记者了解到,上海交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从2017年起试点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双导师培养制度,同时对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确保应用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公卫学院的具体专业还涉及人文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领域。
“公共卫生学科虽然在很多人眼里看来是预防医学,但其实它应该是‘大医学’的一部分。从国际经验来看,要发展得好,必须要有非常强大的医学院作为后盾。”复旦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成员姜庆五告诉记者,在公共卫生领域全球排名数一数二的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基本都有强大的医学院做支撑。以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例,每一位系主任几乎都有医学博士背景。这实际上意味着,公共卫生学科和医学不可分割。
开启更广泛国际合作,高校需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在大医学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复旦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何纳认为,从这次疫情防控来看,大数据、信息化与临床更紧密融合,在学科交叉下产生的新技术将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公共卫生领域,这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何纳进一步指出,这次疫情也让人们更深刻理解了国际合作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公共卫生未来发展更广阔的空间,就在于开启广泛的国际合作。据悉,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健康研究所目前正在探索培养多语种公卫人才。与此同时,健康传播研究所还联手多个专业以及海内外的学者,致力于寻求更高效的健康知识传播模式。
作者:储舒婷 姜 澎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