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5日,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组织召开了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社会发展板块启动会。这意味着国家筹备制定《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正式启动。这份规划相当于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科技发展的路线图和路标,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众所周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未来的人才储备与激励机制是否充足与科学合理,尤其是90后人才,需要重点关注。
关注90后人才创造力的峰值特征,提早进行人才“深加工”
人才的创造力具有峰值年龄的特征,如果要实现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就需要通过政策安排,保证在那段时期内处于峰值年龄的骨干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并发挥出最大效用。
据我们前期的研究,理工科人才的峰值年龄是38岁左右,人文社科类人才的峰值年龄是45岁。基于人才创造力峰值年龄,按照现在的学制计算,从6岁入小学到大学毕业共16年,加上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毕业时已28岁;但要真正进入科研领域,很多还需要一个历练/见习期,一般为两年博士后。那么,一个人从小学到博士后出站,年龄已达30岁。
即便所有学科都按照人文社科的峰值年龄45岁计算,一个人从30岁开始独立从事科研到峰值年龄之间也就10-15年的高创造力时间。如此可知培养人才是非常缓慢的事业,必须从政策层面及早安排。
从学术生命周期研究还可以看出,培养一批合格的、成熟的科技人员,其难度已经超出个人家庭所能承担的范围,必须由国家出面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如果将30岁作为真正进入科研领域的起始年龄,那么第一批“90”后已经30岁了,他们到2035年,正处学术快速发展时期,作为长期人才规划就应该把政策目光聚焦在这批人身上,这批人的数量有多少呢?
仅就最近的2018年而言,当年博士毕业生的数量为6万多人,未来15年正是他们学术绽放的时期,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从现在开始,通过政策安排定向扶持,否则完全顺其自然结果未必理想,人才也是需要“深加工”。
人才在古今中外都很稀缺,由于人才的投资回收期漫长。90后人群到2035年恰好处于科研发展的峰值年龄区间,更需有意识地关注。
由于科技发展必须保持连续性,90后刚刚开始在科技领域崭露头角。在2020-2025年这段时期内,应以70后、80后为科技的主导力量,而90后作为辅助力量,此时政策应该对70后、80后多加扶持;同理,在2025-2030区间段,80后与90后成为科技的主导力量,而70后则成为辅助力量;2030-2035区间段,90后逐渐成为科技的主导力量。这个区间分布仅是基于创造力而言的。如果考虑人的能力由综合因素构成,创造力仅是其中的一项构成要素(有些能力如经验能力则随着年岁的增长是增加的),那么,个体科研生命周期的持续时间平均要往后移动5年左右。
关注不同时代人才发展偏好,实现精准激励
纵观世界各国的人才发展模式,可以清晰看出,要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需要三个条件:首先,要有数量足够大的基础人才池。目前我国每年招收大学生人数900万左右,在校生规模已接近3000万,这个基础人才池的规模已经足够大;其次,政策定向扶持与精准激励机制的确立;第三,投资人力的社会综合收益率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收益率。
考虑人才扶持政策,首先要考虑任何一个特定时期内资源都是有限的,那么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用最大化?由于科技界产出的特殊性,这就需要基于人才的创造力区间对人才进行精准划分,而且人才的阶梯状资助模式符合帕累托最优模式。
对科技人员实现精准激励历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据领英发布的《2016年人才趋势报告》显示,中国人才换工作时最看重的几个因素依次是:晋升机会(50%)、工作的挑战性(43%)、薪酬福利(33%)、与同事的关系(17%)。从这个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感觉到当下青年人的内在偏好与他们的父辈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另据《百度90后洞察报告》显示,90后就业观是追求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听从内心,兴趣至上。他们对工作选择的偏好位列前三项的是:个人兴趣、发展空间与薪资水平。
任何人的偏好都是由三类偏好的复合结构组成的,即:社会认同,包括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只是各类偏好在不同个体的偏好集合中的权重不同而已。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基础偏好是不同的:
60-70年代出生的人,其基础偏好是功能性元素,这与其童年时期的物质匮乏有关;70-80年代的人则开始把社会认同作为基础偏好;80-90年代的人则把社会认同向自我实现的跨越作为基础偏好。
群体的这种偏好差别,就意味相同的激励机制对不同群体的激励效果是不一样的。所谓的精准激励就是针对特定群体的基础偏好所设置的激励措施。对于90后而言,他们的基础偏好是从社会认同向自我实现的跨越,那么激励机制的设计,首先要满足个体获得社会认同的路径;其次,为了个体的自我实现,需要为个体创造自由、灵活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氛围。
作者:李侠 鲁世林(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和博士)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