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控疫情,上海广大基层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时间拉长到24小时。他们起早贪黑,入户摸排、卡点执勤、清洁消毒,还要给居家隔离对象买菜、倒垃圾、收发快递……
“由于此次疫情持续时间较长,社区工作者几乎没有休息日,有些人为了保险起见,回家后都要与家人保持隔离状态。”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马莹说,这段时间,不少社区工作者不仅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也陡然上升。为这些守护群众的“排头兵”做好心理疏导,才能让他们在一线更安心地“战斗”。
为“小事”奔忙,更要看清“小事”背后的意义
通过微信,一位居委会干部向马莹诉说自己的困扰:“有些居民得知小区里有重点地区回沪人员居家隔离,三天两头打电话来问情况,有时半夜三更都会打来。还有一些居家隔离的居民,有时也对我们的工作缺乏了解,总觉得我们在‘监控’他们。”这位居委会干部坦言,心理压力真的有点大,所以现在容易烦躁。
自从马莹成为“战疫情——上海社工服务团”的志愿者以后,她开始为一线社区工作者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她发现,在基层一线连轴转,不少社区工作者往往容易忽略自身情绪变化。“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情绪变化,不妨感觉一下自己身边人的情绪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很可能就是接收到你的情绪变化而发生的。”马莹给社区一线工作者的第一条建议是,如果发现自己有情绪却无法及时摆脱,不妨试着大喊一声自己的名字,让自己冷静下来。
这个察觉情绪小妙招在微信群发出后,很多社区工作者向她反馈:“真的有效!”
“很多社区工作者觉得,自己每天没日没夜地在为各种小事奔忙。其实,他们往往忽视了完成这些小事背后的重要意义。”马莹经常告诉社区工作者一则道理: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前方和后方必须紧密配合。社区是重要的防控战场,很多小事都决定战“疫”的成败。“社区防疫工作,看似是为别人奔忙,其实更是为了自己。如果我们不去主动防控病毒,自己也可能被感染。所以不管大家分工如何,其实也是在守护自身的生命和健康。”
繁忙之余,不妨给自己添点“幽默因子”
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阶段,正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的社区工作者该如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呢?马莹给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是接受现实。“疫情当前,全国人民都参与到这场战‘疫’之中。逃跑、退缩都无法改变现状,不如坦然接受与面对。该工作就工作,该加班就加班,该生活就生活。你不是一个人在 ‘战斗’,而是所有‘战士’中的一分子。”
其次,是要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其实,很多烦恼和不良情绪都是自己想出来的。想象有正性和负性之分,有的人喜欢“思前想后”,总会想一些过去遇到不顺心的事,担心未来还有不好的事发生,结果越想越没安全感。马莹建议,在当前这一非常时期,不妨只关注当下、体验当下,去想当下该做的事情,这样反而会让人的情绪饱满积极,内心充实。“一心一意把当下的任务完成好,反而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另外,如果能在繁杂的工作之中给自己增添一些“幽默因子”,会更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因为幽默具有愉悦减压的作用,能缓解人的紧张情绪,使人摆脱困境。同时幽默还具有自我保护的作用,当人不经意间发生失误的时候,如果能主动幽默一下,对方也会在幽默情绪的感染下,降低对立情绪,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和谐。此外,幽默还能让人的胸怀变得更为广阔,能够接纳错误,原谅他人和自己。
之前,马莹所在的微信群里,就有社区工作者反映,在小区用额温枪给居民测温,有时要测好几次才能测准,有的居民对他很不耐烦。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完全可以用幽默来化解。比如,可以对居民说:“抱歉呀,这支体温计今天用多了、太累了。我们要比体温计多点耐心哦,请您谅解。”
在她看来,做社区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理解。在工作中遇到工作对象不配合时,要理解他人、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想一想,这样既有利于平复对方情绪,也有利于后期工作的开展。
在当前这种连轴转的应激状态下,社区工作者更要理解自己。要知道,容易生气、着急、有委屈,甚至抑郁,这些都是应激状态下的正常反应。如果感到难受,不妨暂时停一停。遇到困难要及时和同事或上级沟通,如果自己调整不好情绪,不妨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
作者:王星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