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研究生党员时昆鹏(右二)作为志愿者,参与家乡防疫登记宣传工作等。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今年的寒假堪称史上最长寒假。但是上海高校的90后00后们在这个最长寒假里却迸发出了最热烈的爱。
医学院临床专业的年轻人们自不必说,“誓词字字是责任。进行过医学生宣誓,就不会只考虑自己,而应以所学回报养育我的土地,培养我的国家。”已进入医院轮岗的医学生几乎都放弃假期或提前回到医院岗位,全身心地投入“战疫”,或利用专业知识在网上进行疫情的科普;公共卫生学院的年轻人们不论何处,都在努力践行“为人群服务”的精神,复旦大学2015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韩骁禺小年夜就主动向陕西省卫健委医管局“请战”,大年初四就入驻前方指挥部;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青年女教师在湖北黄冈探亲,疫情到来,她就地“参战”,成为钟南山医学基金会在当地的志愿者,协同当地疾控中心建立新型冠状病毒快速筛查体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团委委员项浩主动放弃预定的手术计划,带“伤”上阵,积极投身抗疫一线。
▲疫情期间,复旦大学学生会的学生利用线上平台,组织开展“心系疫情、充实寒假”系列活动。截至目前,已经建立数学学习群、书画活动群、居家锻炼群等多个群组,累计吸引各专业本、研学生约1000人次参加。
大学里的年轻人们不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家乡,也不论是什么专业,几乎都全身心地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有人在前方抗击病毒,就有人在后方做最温暖、最坚强的后盾!
外语专业的学生支援海外防护物资标准翻译;也有不少学校的学生走进口罩工厂当“临时工”;更有回乡的学生每天走家串户,进行防疫宣传,以及重点人群排摸;还有新婚的老师捐出了蜜月和婚礼等全部经费……
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发光发热,用自己微小的力量燃起防疫的希望。正如他们自己所言:“我们已经长大了。面对这样的国家大事,年轻人也想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这些年轻人的爱变成点点星火,铸成最坚实最暖心的后盾,助力这场最硬核的防疫之战早日胜利!
95后学子“神接力”,翻译助海外援助物资越过语言“关”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源源不断的海外援助物资被多个语种、不同标准“卡”住了。为此,一个名为“武汉志愿者翻译总群”诞生了,短短几天就集聚了300多位民间翻译高手,高效完成海外医疗用品标准的翻译,给出统一严谨的参考,让海外医疗物资快速运抵一线。其中,不少志愿者都是来自各个高校的95后。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2018级亚非语言文学硕士生张坤正是其中一员。
1月27日,张坤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招募翻译志愿者的信息,他立刻报名,很快就被拉进了“武汉志愿者翻译总群”。目前群里350多人涵盖英语、日语、韩语、俄语、德语、法语、越南语、意大利语等十多个语种,不仅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师生、留学生,也有资深医学翻译、自由职业者、各地翻译协会和相关医护工作者。
按语种大家分为各个小群,张坤所在的日韩语群也有100多人。武汉疫情指挥部工作人员会在群内发布翻译任务,随后,各语种志愿者自由组队、认领任务,完成相关文件的翻译审校。
1月29日中午,张坤接到首个任务,翻译韩国《KS K ISO 22609医疗防疫防护品合成血防渗透测试标准》官方文件中的一个章节,大约1500字左右,主要涉及对防护服检验的仪器操作。
“我从没接触过医学专业内容,为了保险起见,我先参阅了国标文件,弄懂测试的原理。”张坤先埋头苦读再来研究韩国标准的文件。
“涉及专业术语的部分,群里还有韩国留学生、朝鲜族同胞、医护工作者等群策群力,形成了一个专业医疗术语库。大家在同一个excel表格里,将精准比对后的词汇更新填到里面,供大家参考。”他说。
当天傍晚,张坤就完成了自己翻译的部分传到群里。由负责审校的老师“接力”,他们中有资深翻译人员,也有从事医疗行业的朝鲜族学生和留学生。
仅仅一天时间,韩语翻译志愿者就组队完成了全部的翻译、校审。
这项工作成果被收录到武汉市发布的《关于采购或捐赠防疫医用耗材有关事项的公告》。1月30日,武汉市正式发布了该项公告。武汉新冠肺炎指挥部应急保障组也对志愿者们的心血和付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据介绍,本来有一批3000件的医疗防护服在初期没有可靠的国外标准提供参考,险些不能投入医用,后来比照群内英语志愿者合作翻译的标准文件,得以“挽救”。
谈到参与志愿翻译的感想,张坤说,这次志愿翻译感受到比以往工作更多的压力。“这份压力来源于责任,一想到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援助抗疫前线物资是否能够得到医用,关系到医护工作者们的安全保障,我就告诉自己必须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这个95后的大男孩表示,自己只是上外翻译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员,“全国人民都众志成城。疫情的寒冬会过去,我们一定能赢。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复旦大学法学院学生郭天成假期志愿在社区进行防疫宣传、楼宇消毒等工作。
90后新人取消蜜月婚礼,带着父母共同捐出25万元
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原定今年2月办酒席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学院青年老师李千惠和爱人王怡枫,推迟了自己的婚礼。就在2月3日,他们决定把攒了很久、也期待了很久的蜜月旅行资金——50000元整,全部捐给江阴市慈善总会。一天后,双方父母也把20万元婚礼和回门宴的经费捐了。
回老家江阴过春节的李千蕙说:“早在疫情爆发初期,就想着捐款捐物。春节期间,我在朋友圈里看到,平时一直聊天、开玩笑的朋友是一名医护人员,第一时间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当时眼泪就掉下来了。”
而这些天,老家的医用口罩也很紧缺,自己也没有渠道购买合适的医疗器械,李千蕙夫妇只能选择通过捐款聊表心意。他们通过网上转账江阴市慈善总会并附言:“我夫妻二人本计划二月举办婚礼,现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二人将用于婚后蜜月经费款捐与政府,以一己微薄之力,望国家早日打赢战役!向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致敬!”
90后的李千蕙刚工作一年,工资并不高,而先生王怡枫也才工作了两年,所以他们就把“脑筋”动到了蜜月经费上。“钱不算多,凑一凑整,希望能帮助到在疫情中需要帮助的人。”李千蕙说,有这个想法也是受双方父母们的影响,他们平时经常做慈善、做好事。先生的父母也长期资助多名贫困学子读书至大学毕业。“在我们小夫妻眼里,这些善举都是从小看到大的,但凡有我们能够出力的地方我们都会尽力。”
言传身教加上此次捐赠得到长辈们的支持,小两口的内心满足而踏实。这一次,父母则是受到了小辈爱心行动的感召:“婚礼和回门宴都是父母资助的,他们决定和我们一样,把这些钱也捐给本次疫情中需要帮助的人。”
谈及没有蜜月会不会遗憾,李千蕙爽朗地表示,这段时间闭关宅在家里,天天在一起就是蜜月了。但在抗疫这一战面前,他们只恨自己能力有限,惟愿早日打赢这场战“疫”,战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都能平安,这将是最有意义的“蜜月”。
大学生进口罩工厂当起“临时工”,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增援一线生产
春节假期,口罩作为必备防疫物资,生产缺口一直很大,不少工人已返乡过年,一批放寒假的大学生纷纷志愿报名,赶到人手紧缺的口罩工厂当起了“临时工”。看似娇生惯养的95后、00后们连续十多个小时在流水线上辛苦工作,体验并不美好却格外令人满足,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我们都是中国人,即使只是小小口罩,也能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高水平击剑队大一学生余森乐,和家中其他三位年轻人一起到位于上海松江区的美迪康工厂,做起了口罩厂“临时工”。余森乐出生于2001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关冠状病毒的危害,更多存在于父母对2003年非典疫情的描述中。这次疫情到来,他每天都在家关注新闻,特别希望有机会参与抗击疫情,所以一看到工厂招募志愿者,立刻就报名了。
“每次排班都是整整12小时,工作的环境噪音特别大,尽管每个人都发了耳塞,但从车间出来还是耳朵疼。”余森乐坦言,工厂夜班确实很辛苦,但是自己的内心却前所未有的满足。
每12小时连续工作,余森乐可以完成26000多个合格口罩,一共装了12箱。他说:“工厂里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每批20人,每天排队上岗。留守员工更是每天住在厂里,就为了生产更多前线需要的口罩。每个人为了疫情都在流水线上分秒必争,人可以休息,生产从未停止。虽然我做的只是小小的口罩,不是什么伟大的工作,但是有这么多团结的人一起努力,我们对战胜病毒充满希望!”
“买不到,就去做口罩!”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17级本科生周沁人同学,在家乡江苏苏州一家口罩工厂做起了志愿服务。一天工作8小时,眼睛需要像显微镜一样精准地检查每一只生产出的口罩,腿酸眼花阻挡不了她默默奉献的决心,最终独自完成了近1300件口罩的挑选任务。事后回顾起来,周沁人感慨颇多:“能够在这个时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刚开始只觉得十分激动兴奋,没有多考虑便抢着报了名。看着一箱箱的口罩被打包好运出去,想到疫区的人们可以拿到自己参与生产的口罩,顿时便觉得欣慰起来,有一份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从大年三十开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19级的本科生廖琦雯和全家人一起,来到爷爷工作的奉贤区青村镇某口罩厂增援。她们全家每天早上八点多就到工厂,然后持续工作十多个小时。
口罩厂的工作单调而辛苦,每包装一千个口罩需要近半个小时,几个动作重复成百上千遍。上海的冬天寒冷刺骨,而工厂没有空调,一双腿冻得近乎麻木,那就踢踢腿继续干,手被包装盒划破了,那就戴上手套继续干!一袋又一袋口罩从机器上包装好,发往全国各地。
廖琦雯说:“这个年过得很辛苦,每天下来都腰酸背痛,但是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退缩。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为我们全家参与这场口罩战而自豪,但是我知道与奋斗在前线的医疗人员和工作人员相比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全家给武汉捐了款。面对疫情,我感受到国家反应速度是如此之快,中国人是如此的万众一心。”
作者:储舒婷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