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儿子眼里的李兰娟院士》文章在网上刷屏,访问突破10万加,获上万网友点赞,也让外界了解到72岁高龄仍争分夺秒奋战在湖北抗疫一线的李兰娟院士的另一面。
鲜有人知道,促成此次系列报道以及一线采访者,是一位年仅十几岁的高一少年。
少年名为周子皓,是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一名高一学生。他还有一个身份,是SUN青少年的公益平台志愿者。此次公益活动是他与同班几个高中同学一起发起,希望通过收集此次全国抗疫中正能量的事迹,将国内民间和前线对抗疫情的力量,通过网络媒体、社交平台,传播到国际舞台,传递给全世界关注湖北疫情的人们。
随着该公益活动影响力的迅速扩散,少年周子皓和他几位组织的小伙伴也走进公众视野。记者今天连线专访周子皓,带大家了解这群少年另类抗疫举措背后的故事。
问:请你先介绍一下发起这个公益活动的初衷?
周子皓:在疫情爆发时我就在想该如何帮到前线的医生,但是由于我们是高中生,所以不能像很多企业家一样有资金、资源、渠道来获得医疗物资捐献给前线。但是我们可以动用自己的一些技能,向其他人宣扬正能量。
由于在国际学校,经常接触到外国人群、外国网友。我们之前就发现了许多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事有误解。这次疫情更是让误解放大了。我们发起这个活动的初衷就是打破国界壁垒、解决信息,让外界更客观了解到疫情以及我们各界抗击疫情中所发生的感人故事。
问:在实施过程中,你们克服了哪些主要困难 ?
周子皓:起初缺乏制作的人手,由于我们的活动需要更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所以一开始人手不够。
问:核心团队有几个人?
周子皓:只有我们9个高一学生。我们通过朋友圈、公众号文章等方式,聚集了将近200人参与,很多都是热心的志愿者,这让我们获得了大量剪辑、配音、翻译的人才,从小学生、高中生、大学生到企业家,都有。
问:除了人手不足,还遇到哪些问题?
周子皓:缺乏信息、素材。我们制作视频需要大量的、准确的信息,特别是第一个科普视频。我们发动了大量志愿者的人脉资源,通过群众的力量帮助我们。我们还阅读了许多发布在《柳叶刀》《自然》《中国生物信息学》等期刊上的论文、评论,同时我们从世界卫生组织(WHO)、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上获取了许多前沿信息。
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你们获得哪些成果和成长?
周子皓:我们通过采访OMAHA联盟创始人、树兰医疗总裁郑杰,了解到大数据在这次疫情中的应用和他眼中的母亲李院士。很多人了解到我们这个活动,就是通过这篇报道开始的。我们也没想到报道会这么受关注,我们初衷就是想根据自己的想法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目前我们第一个视频仍在制作,信息收集、信息核实、翻译等已经完成,接下来是完成动效和配音。我们在制作视频的同时也学到了许多制作之外的东西,这带给我们的成长是全方面的。
问:遇到的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周子皓:最难忘的是我们发现,这次疫情在一些方面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第一次这样真切的感受到这个概念。最近,爱思唯尔(Elsevier)、施普林格(Springer)、中国知网、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等出版社和数据库纷纷提供了关于疫情的学术论文免费阅览和下载。这些出版社和数据库放弃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助力我们国家渡过难关。这也是我们得以阅读许多论文的原因之一。
郑杰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也让我深思,特别是在提到人类的发展从另外一种视角来看也是犹如“癌细胞”时。我认为这次疫情在提醒人类:是时候该停下来反思了。
作者:徐晶卉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