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以同济大学为第一合作单位,同济大学讲座教授、奥地利科学家赫伯特·芒(Herbert A. Mang)教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就在此前不久,同济大学讲座教授、美国科学家保罗·斯潘诺斯(Pol D. SpanosSpanos)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同济大学顾问教授、法国医学专家贝尔纳·德勃雷(Bernard Debre)教授荣获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国际科技合作奖、政府友谊奖、中科院外籍院士……这一系列重要的荣誉和奖项缘何近来纷纷“花”落同济?
时值年末,在同济大学的校园里,在各大学院、各大王牌学科的实验室里,我们寻找着答案……
汶川地震后首位进入灾区的外国人士,是同济的“洋教授”
土木工程学科,是同济大学的王牌学科之一。
在土木工程学院,这位一头鹤发的洋教授,和很多师生十分熟络。中方的教授都亲切地称呼他“忙教授”(Mang教授的谐音)。
屈指一算,Mang教授和中国的缘分,已经持续了40年。
“刚到中国来访问时,这里的科研条件非常艰苦。但我看到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们的奋斗精神和科学素养,当即就决定,与中国建立广泛的学术合作。我希望尽自己所能,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点事情。”Mang教授如此回忆。
Mang教授是著名结构工程和计算力学专家,在他的直接推动下,2007年10月,同济大学与奥地利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合作共建的“中奥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中心”成立。此后10余年,借助这一中奥合作研究平台,同济大学、维也纳技术大学等两国科学家学术往来频密,双方携手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的科研工作中并肩攻坚。
在与中科院数学所、同济大学的合作中,Mang教授提出了一种创新方法,其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管节和上海中心大厦底板混凝土设计施工中,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期性能控制难题。
“同济大学,就是我在中国的家!”Spanos教授是土木工程与工程力学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自2008年起,他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李杰教授团队开启科研合作项目。2016年,他与李杰共同组织成立了“同济大学工程可靠性与随机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并担任外方主任。
让Spanos教授最骄傲的是,过去十年来,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在“强强联合”的合作模式中产生。他和李杰教授团队在基于小波分析的随机动力学研究与随机动力稳定性方面,已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进展。
2017年,以同济大学为第一合作单位,Spanos教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是当年获该奖项的7位外籍科学家中唯一一位来自工程领域的学者。
除了受聘土木工程学院的Spanos和Mang教授,在同济,Bernard Debre、Fabio Marchesoni……这一个个熠熠闪光的名字,都是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学术声誉的顶尖科学家。自他们牵手同济大学以来,双方在前沿科学领域的合作一直在稳步扎实推进,并持续深化。
Debre教授是法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附属东方医院名誉院长,自2000年开始与附属东方医院结缘,长期热心于中法医学交流。2005年,Debre教授捐赠100万欧元在东方医院建立了“德勃雷手术室”;2008年,他牵头与同济大学签约成立“中法联合生理与病理生理实验室”。
在他的推动下,2010年,巴黎最大的心血管外科中心——蓬皮杜医院与东方医院签约共建中法心血管外科合作项目;2011年,东方医院与法国政府海外医疗保险局签约,成为法国海外医保局在中国的首家医保定点单位。2013年9月,德勃雷泌尿中心在东方医院成立。
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2004年以来,Debre教授带领医疗团队与中国医生一道赴我国山区省份开展人道主义医疗援助多达20余次,为贫困地区老百姓义诊咨询、实施慈善手术,足迹遍布闽、赣、渝、粤、川、甘等地。汶川地震发生后,德勃雷教授率领中法医护团队前往灾区展开医疗救助,是首位进入灾区的外国人士。
Fabio Marchesoni教授是世界公认的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统计物理权威,在布朗马达、相对论布朗运动、相对论热力学、引力波探测等研究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关键的贡献。他是获颁上海首批《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的8位外国专家之一。
厚植一片有益于推动国际科研交流与合作的沃土,同济大学打造一支高层次的外籍人才队伍建设,聚焦特色学科拓展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加速度。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1月起,同济大学共有28名高层次外国专家获得《高端人才确认函》2019年,同济大学共聘请长期境外专家200余人。
紧扣办学目标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一批学科发展大大提速
在沪上高校的一批高峰学科中,同济大学艺术设计学科是一匹快速窜升的“黑马”。
根据2019年发布的英国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该学科排在全球第14位、亚洲第一位——这也是目前沪上高校学科在这一榜单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回眸这份榜单,我们看到的是同济在布局、发展一流学科上的“进击”速度——2016年3月,同济大学艺术设计学科在英国QS发布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首次入榜,位列全球第34位;2017年第26位;2018年第18位……
其实,在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同济大学,艺术设计学科是“后起之秀”:办学时间并不长,但发展潜力无限,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设计学科在国际上的排名不断刷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体现了近年来学院在办学上大力推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所获得的积极成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说。
2015 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获批国家外专局“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单位。依托该计划,学院成立了具有国际水准的国际战略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推行国际标准的学术管理和教学科研环境。
娄永琪介绍,紧扣设计学科的办学目标,学院从国际领先的院校,成建制、系统化、分层级地引进了专家团队。“从战略咨询层面、管理层面、教学研究层面到实践层面,一批外籍专家直接参与设计创意学科管理、团队架构的梳理。”
去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专业师资约100人,其中常驻外籍专家近3成,还有访学专家100余人次。
以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师Aldo Cibic教授为首的代表的多国专家陆续加盟,主张打破“围墙”办学,在促进大学实验室与社区链接和互动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在同济四平路校区周边,“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
借助“外脑”,为学科内涵建设出谋划策,在同济大学,一批外籍专家的到来,让一批学科的发展大大提速。
海洋科学研究,也印刻着国际合作的深深烙印。去年10月,同济大学牵头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东海子网和监测与数据中心初步设计评审通过,监测与数据中心开工,项目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我国深海科技研究起步较晚,亟需通过国际合作,获得经验与支持。在国际大洋钻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以及“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凝聚着国际深海研究学界的支持与协作。通过携手学术大师及学术骨干,推动一系列高水平、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带动了我国深海科学基础研究接轨国际前沿,推动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提升了我国深海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积极携手国际深海研究力量,同济大学举办海底观测国际研讨会和短训班,吸引了美、加、欧、日等国数十位海洋观测专家参与。此外,该校还与4所国际海底观测前沿研究机构签订了长期科研合作备忘录。
倾情提携后学,中外联手培养青年才俊
“与中国在土木工程领域合作的近40年间,最重要的合作成就之一就是双方联手为两国学术界和工业界培养了一批前途无量的青年人才。”在近日同济大学召开的国家科技奖获奖者代表座谈会上,Mang教授如是说。
为学生授课、与学生研讨、为学生修改论文,是他在同济大学短期工作期间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每次来同济大学,他每天都是朝九晚九,投入工作,中午也不作休息。有数据为证,他与中国联合培养了28名博士和近百名访问学者,在他的悉心指导和有力提携下,不少中国学者已成长为学术领军人才。
联合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一直是双方合作中的重要内容。
作为同济大学讲座教授,Spanos教授每年都会多次来到同济授课。每次他开讲,课堂总是座无虚席,还有不少外校师生也慕名而来。他对学术的热忱、精深的学问与学识魅力,感染与激励了一批又一批有志学子与青年学者。他和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李杰教授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联合发表论文。
近年来,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邀请一批海外学术大师和著名科学家前来讲学、培训,开展紧密的科研合作与交流,带动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和青年科学家的互访,培养和锻造了一支中国深海研究力量,他们正成为我国深海基础研究进入国际前沿领域的一支生力军。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近年的出国人数保持在每年近百人次,包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短期访学、参加国际科学考察航次等。在这里,不仅中国学生“走出去”,国外学生还主动“走进来”。自2012年以来,该学院还接收了18名国外研究生前来同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包括第一位前来我国攻读自然科学类专业博士学位的法国籍学生Ronan Joussain。
同济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学校从组织管理、校园环境建设等多方面为外籍教师在校工作提供保障,不断优化人才生态环境,通过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希冀以国际化师资队伍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
作者:樊丽萍 黄艾娇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