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360度无死角被监控,
时不时听到摄像头里蹦出一句:
你在干嘛!还不快点写作业!
父母的“为你好”,到底有多惊悚?
前段时间,
某音上出现这样的场景:
父母在我房间安了监控。
只是个例?
炸出来的评论告诉你:
正在经历被父母用摄像头监控的青少年,还有这么多。
“感觉被恶鬼盯着”
“监控还能说话”
“被监视甚至得了抑郁”
现实中孩子被监控的方式,可不止装摄像头在卧室这么简单。
被“窒息”监视的私生活
在综艺《少年说》中,来自初三3班的李锦沅鼓起勇气跟妈妈说:“我再也不想从门眼儿里,看到你的眼睛了!”
“有时候客厅灯一熄,就能发现门洞外头,有一双眼睛盯着我看。”
一回头发现一双眼睛看着你,这不是恐怖片片段,而是真实存在于这个读初三男孩的日常场景。
李锦沅妈妈为了能够时刻掌握孩子的生活状况,她总会透过这两个门眼“偷窥”孩子。
而在另一档访谈节目《不好说特想听》中,27岁的男嘉宾天天自爆独居的他,卧室、厨房都被父母安装上了摄像头。
甚至他小时候,卧室门没有锁,只有两个黑漆漆的洞。他的妈妈还会为了去掌控他的所有消息,去破译他很多账号的密码,了解他到底在做什么。
之前在微博上还爆出,学校在教室里装上摄像头,只要家长向学校交100块钱,安上app轻松一摁,就可以随时监视孩子在班上的一举一动。
有媒体曾经抽样调查发现:
422个家庭中,
有33个家庭为了监督孩子写作业,
专门安装了摄像头。
8%的孩子日常受到家长“隐形”的监控。
这些孩子恐惧想反抗,但在父母眼里,用这种方式来监视,是对的。
他们觉得:“未成年之前我都是你的监护人,有权利这么做。”
一个14岁少年因父亲安装的摄像头气得离家出走,
他父亲依旧认为:““我是你什么人,为什么不能监控你。”
而且监控这件事情在他们眼里,就是单纯的“为你好”。
防盗又确保孩子安全,多好;
监督孩子好好学习,多好。
监控孩子是“为你好”吗?
家长监控孩子的行为,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隐私权是孩子非常重要的权利之一。而这种隐私权首先是一种人格权,这意味着,孩子对自己隐私是否向他人公开以及公开的人群范围和程度,具有决定权。
这类家长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为中心,总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这与通常理解的溺爱孩子认知相悖。
现实中,有多少孩子在质疑父母的“为你好”,
背后其实是为“大人好”,
就有多少父母一腔委屈乃至情绪失控。
时常有孩子感慨“爸妈对你没啥要求”的背后,
绝不是“零期望”,而是“期望总是水涨船高、永无止境”。
生活中,不少人都曾经历过类似的“童年阴影”。
有着十余年教学经历的老师直言,
如今,家长缺乏成体系的家庭养育知识,
最难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我没有错”的家长。
“妈,你会把我搞死。”
这句话,是40岁的演员朱雨辰对70岁的妈妈讲的话。
起因是因为多炒了一盘鸡毛菜的朱妈妈,铁了心一定要儿子把这一盘菜给吃完。
吃不下的朱雨辰发了脾气,朱妈妈便举起裂着口子的手说:“你看呀,妈妈的手选鸡毛菜都裂口了。”
朱雨辰无可奈何,只能向她道歉,并答应吃完。
朱妈妈对40岁的朱雨辰,还总是用“巨婴式”的呵护方式来对待。她一直觉得,她是在用整个生命对待自己的儿子。
甚至她会特别自豪地觉得:
“我完全没有自我,我在家里就是奉献,我一个人顶两个菲佣啊!”
“为你好”甚至变成了一种过度教养。
美国《时代周刊》曾经这样定义“过度教养”:
父母由于对孩子当下和未来的个人成就有着严格的要求,
而过度卷入孩子生活的一种现象。
心理研究表明,理想的教养模式是可以在“回应”和“要求”中保持一个平衡,
既能让孩子独立,又能尽可能回应孩子的需求。
中国长期处于家长制社会,
父母拥有较高的家庭地位和绝对权威。
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观点,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控制型教养方式”的普遍存在。
传统社会的组成相对单一化,
父亲绝对权威的家庭教育方式显得比较高效;
而现代社会更加多元,
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成才路径各不相同,
家长也应采取更灵活的教养方式,
为孩子铺就多样的人生之路。
现代社会人的“自我观”在转变,
即家长对自我和对孩子的认知在发生着变化。
过去,家长更多认为孩子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
而现在,亲子双方的观念都在朝着相对独立的方向发展。
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应得到尊重,
家长也觉得要有独立的人生,
不能整天围着孩子转。
在这样的观念下,
家长要更加关注孩子的需求,
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也要倍加宽容。
要知道,真正的爱的底色是尊重。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GirlDaily、文汇报、抖音、网友评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