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当代经济学奖评奖委员会决定,将2019年当代经济学奖授予林毅夫、魏尚进,以奖励他们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林毅夫在中国农业生产组织与生产效率关系以及制度变迁两个领域对于发展经济学做出了杰出贡献;
▲林毅夫
魏尚进在竞争性储蓄以及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统一计算框架两个领域对发展经济学做出了杰出贡献。
▲魏尚进
“当代经济学奖”由当代经济学基金会设立并组织评选。该奖项宗旨是通过奖励在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华人学者,鼓励理论创新,繁荣经济科学,为人类经济思想发展作出贡献。该奖项奖金总额200万元人民币,颁金质奖章及证书。
“当代经济学奖”提名人由基金会学术顾问、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特邀海外著名学术期刊主编、特邀国内著名学术期刊主编组成。
林毅夫学术贡献:
林毅夫,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讲座教授,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创始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主席。
他于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
2008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任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
林毅夫1986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诺奖得主T.W. Schultz以及农业经济学大师D Gale Johnson,1987年在耶鲁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全职回国,成为改革开放以后最早一批从美国名校获经济学博士立即回国工作的学者。
林毅夫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简要介绍:农业经济学与制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一、农业经济学与制度分析
(一)农业经济学
林毅夫在农业经济学方面的理论贡献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制度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业现代化三个方面:
农业生产制度改革。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从集体的生产队制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对于农业增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林毅夫的博士论文根据农业生产的特性,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证明:在农业生产劳动投入监督困难的前提下,家庭农场是一个最合适的农业生产组织,并以实证资料验证发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改革带来的农业增产中有近一半来自于由集体性质的生产队向家庭农场性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所导致的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增加。
林毅夫的博士论文被诺奖得者舒尔茨教授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文献,其1992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的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增长”成为研究中国农业改革的最经典文献。
农业现代化。
在20世纪90年代,林毅夫在国际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2篇理论和实证论文,强调由于各地气候、地质条件有所差异,适用的农业技术需因地制宜,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业产量,应该建立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分权化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
由于林毅夫在农业科研和现代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上的研究,1998年国际玉米和小麦研究所邀请林毅夫以“中国过去如何养活自己?中国未来如何养活自己?”为题发表年度杰出经济学家讲座。
(二)制度经济学研究
林毅夫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始于1986-1987年其在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做博士后期间。他1989年发表的题为“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的学术文章,其中文稿则以《论制度与制度变迁》为题发表于《中国:改革与发展》1988年第4期。这篇文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国内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之一。
二、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在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研究方面,1994年与蔡昉、李周合作出版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是林毅夫的经典之作。该书成为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众多大学经济学院系的教科书或必读参考书。
2001年,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设立D•盖尔•约翰逊年度讲座系列,每年邀请一位国际著名的经济学家前去演讲。林毅夫于同年5月应邀做了这个讲座的首讲,题目为“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经济收敛”。
在这次讲座中,林毅夫首次将“自生能力”作为标题。自生能力是林毅夫关于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士•赫克曼教授在听完讲座后接受芝加哥大学的校报《Chicago Maroon》作了如下评论:林的演讲说明了过去15年来的新发展理论是没用的;按照他的研究,甚至芝加哥大学许多教授的研究成果也是没用的。他所说的新发展理论是20世纪80、90年代非常盛行的“内生增长理论”,这是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199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贡献之一。
2007年10月31日到11月1日,在剑桥大学2007-2008年度的马歇尔讲座 上,林毅夫根据自己对中国改革发展以及众多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改革发展成功与失败原因的认识与理解,系统地提出了一套新的关于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魏尚进学术贡献
魏尚进从复旦大学的本科,宾州州立大学的硕士,伯克利大学的博士,到成为哈佛大学第一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生的经济学专业的正式教师,领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部门,再到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魏尚进多篇学术文章为国际高引用率文章。截至2019年6月初,魏尚进文章的总体Google Scholar引用率为44806,自2014年来的引用率为17899,有40篇论文的引用率超过400,4篇超过1500。
全球知名经济学研究数据库RePEc(Research Papers in Economics)自2008年起历年发布的全球经济学家排名显示,魏尚进位居全球华人经济学家首位。
他的学术成就:
第一部分
1、竞争性储蓄理论
魏尚进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创新工作是他发表于《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的文章,“竞争性储蓄:来自中国失衡的性别比和储蓄率的证据”。在该文章中,魏尚进首次引进了“竞争性储蓄”的概念,并在之后的一系列论文里将此概念用于分析房价、汇率、经常账户、企业创新等多个问题。
具体来说,魏尚进首先观察到中国性别失衡与储蓄率的关系。
人们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也会影响到经济的其它方面,魏尚进在发表在《发展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的一篇文章中,讨论了婚姻市场竞争对房价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是这个国家储蓄与投资的差额,因此家庭储蓄率的上升会导致经常账户盈余的增加。魏尚进从理论和实证证明了性别比是决定经常账户盈余的一个重要因素:性别比例越失衡的国家,经常账户盈余越高。
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不仅仅在中国,在很多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存在,比如新加坡、印度、越南、韩国等。在发表于《国际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一篇文章中,魏尚进利用1990-2010的跨国数据验证了,一个国家的储蓄率和10-24岁人群的男女比例高度相关。
2、关于腐败和逃税
1999—2000年间,魏尚进曾经担任世界银行反腐败政策与研究顾问,这与他在关于腐败研究的突出成就非常相关。魏尚进发表在《经济与统计评论》(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上的关于腐败对跨国直接投资影响的文章引用次数达3115,是他引用率最高的文章。此文开创了文献里系统度量腐败对跨境资本流动影响的研究方向。
3、关于国际贸易的计算及贸易自由化问题
魏尚进最杰出的工作还体现在他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的两篇文章:“从贸易增加值的角度去探究出口数据的重复计算问题”和“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制度变革:来自中国出口商的证据”。
第二部分
1、中国经济问题
魏尚进是最接中国地气的世界级经济学家之一。他擅长用中国丰富的数据和独特的制度环境来研究世界前沿的问题,推进国内外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理解,在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的同时,为国际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提供借鉴。魏尚进在美国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中国经济研究部”担任主任,并长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中国经济”这门课。“中国”两个字是魏尚进研究工作中最重要的标签。
魏尚进重视学以致用,用严谨的研究来支撑所提出政策建议,把象牙塔的严谨注入到对现实热点问题观察中。在中美贸易战中,他用数据证明,在考虑到间接影响的情况下,中美贸易给美国带来更高端工作岗位的增加。在中国备受诟病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魏尚进的计算表明,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的保护程度。
2、汇率问题
魏尚进认为,对于大多数经济体来说,汇率是单一最重要的相对价格,是大多数市场交易必须考虑的问题。魏尚进关注汇率问题中最经典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但是,他在研究经典问题的时候不会墨守成规,往往可以从出人意料的角度去研究,为更好地理解经典提供崭新的思路。
魏尚进与哈佛大学Jeffrey Frankel提出,如何在一国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但不公布权数情况下估算货币篮子权数的方法,该方法被学界以魏尚进的名字命名:Frankel-Wei模型。
3、国际金融问题
魏尚进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擅长于从国家间的比较来看问题。这或许跟他国际经济学的专业背景相关,也跟他曾经长期任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相关。
魏尚进很重视不同类型的国际资本流动的异质性影响。
4、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领域是魏尚进的最重要的工作领域之一。魏尚进对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很注重中国贸易的实际情况。也很关注WTO等国际组织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腾讯财经、网易财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