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行业特色型大学(简称行业大学)是有着显著类群识别特征且地位十分特殊的一类学校,涉及地质、矿产、医药、农业、林业、政法、水利、电力、财经、通信、化工、建筑、交通等多个领域。
因其与国家某个行业、产业建设和发展的密切联系,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特殊的办学历史与发展成就,同时也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共建”“合作”“合并”“划转”等多次调整与改革的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不同层级、类型、水平大学群构的高校阵营。
从首批入选“双一流”建设行列的大学来看,高水平大学体系基本形成了包括一流大学A类(36所)、一流大学B类(6所)及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在内的三大阵营序列,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则主要处于第三阵营行列。
▲ “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的行业特色型大学
在当前“双一流”背景下,行业大学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未来,行业大学究竟该何去何从?
行业大学发展经历3个阶段
行业大学的兴衰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密不可分,主要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一是行业院校建立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
1952年,教育部提出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原则和计划,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
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大量带有行业属性、隶属于各个业务部门的行业类高等院校应运而生。
比如,当时中央有关部门决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集中建立了一批按行业培养专才的高等学府,以航空、地质、矿业、林业、医学、钢铁、石油、农业为主的“八大学院”由此产生。
▲ 1952年院系调整时成立的“八大学院”及其历史沿革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和各部委先后共成立570多所行业类高校。如果算上地方成立的行业类高校,其总数占我国高校总数的一半左右。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些高校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和科技支撑。
二是行业养大学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到1998年)。
改革开放初期的行业院校与行业的联系特别紧密,除少数综合性大学外,基本上处于“行业养大学”的状态。
当时,经济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使得行业高等院校管理也是“条块分割”状态。
中央各部委所属高校主要为本行业在全国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而这种发展模式并不能对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直接贡献。
因此,地方政府不得不“另起炉灶”,勉强设立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专业,形成了“各自办学、各成体系、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大格局。
三是行业院校划转阶段(1998年至今)。
在深入调研和不断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以1998年国务院进行的机构改革为契机,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指导下,对原中央业务部门管理的200多所行业高等院校分批次集中进行了调整和划转,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
在那场改革中,只有少数院校没有划转,依然留在行业;少数划转为教育部直属,成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绝大部分划转为地方管理,成为地方行业院校。
至此,行业部门举办高等教育的历史基本终结。
总体来看,没有划转的高校基本发展较好,而划转到地方的境况惨淡。
比如,原卫生部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发展势头远超位于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下属的“国防七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现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最差的也位列“211工程”。
“从总体上看,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依然按照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摸索前行,有些大学的特色学科已经办出了很高水平,这也正是一批行业特色型大学被列入‘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的主要缘由。”北京邮电大学原党委书记、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理事长王亚杰指出。
但这里有一点纠结,就是这类高校既要满足行业发展需要,也要遵循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
行业大学急于更名
在上述纠结的作用下,在由行业部门划归中央或地方管理之后,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不断向高水平大学“并轨”“赶超”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去行业化”倾向,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行业大学“更名”。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制度经济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云曾撰文道: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4年上半年,全国共有380所大学更名,其中,行业大学是更名的“急先锋”。
不过,在新的改革形势下,一些高水平行业大学开始重拾行业特色,谋取多元发展,搭上了“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快车,凭借一个或数个行业性优势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占据领先地位,并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启动于2006年,是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实施的国家工程之一,共有40所高校入选,为的就是充分发挥顶尖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综合优势,尤其是全国一流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所属行业领域全国顶尖的学科优势,以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名单
但华北电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荀振芳认为,行业大学在获取资源、推动发展的进程中,既具有历史积累优势,又面临结构性限制的“短板”。
在历史积累优势方面,高水平行业大学紧紧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发挥自身办学优势,持续得到政府的专项资金投入。
同时,与部属共建的办学模式也使其在教学、科研、人才、基地、平台、就业等多方面获得行业支持,形成了可持续的社会资源投入机制。
比如,北京交通大学与中国水电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集团有限公司等82家大型集团公司建立大学董事会,华北电力大学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特大型电力企业建立理事会等。
短板方面,荀振芳指出,从可持续获取资源的多元融合机制来看,行业大学的供给能力尚显不足。
以大学捐赠为例,2012年由北京邮电大学发起组建的行业大学联盟——“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成员盟校,吸取社会捐赠资金的能力持续偏弱,获取捐赠资金在事业经费所占份额甚至低至可忽略不计。
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网公布的《2019中国大学社会捐赠排名》,获捐赠资金亿元以上的大学已达百所,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更是高达123.09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办学资源自筹实力。
而百名榜单中没有一所北京高科大学联盟高校上榜。
▲ 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
荀振芳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多种,但行业大学学科布局的结构性弱势是主要制约因素,这种结构弱势体现在人才输出、科技创新、为社会服务甚至文化等多方面。
建议用“学科特色型大学”取代“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概念
正如王亚杰所说,“行业相对于学科似乎是个更加不稳定的概念,其‘体量’大体相当于一级学科”。
行业的发展、变化、消亡与存续及其景气度和社会需求的联系十分紧密,因而,在后工业时代,行业对大学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人才素质等方面的需求变化和影响是行业大学适应社会需求、开拓市场资源模式必须面对的问题。
荀振芳指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大学办学要突出办学特色方面的比较优势,势必面临从办学思路到学科布局的再次变革。
高水平行业大学要应对这一变化与挑战,必须在革新办学理念的前提下重新审视一流学科的内涵,即它不再单纯是国家学科目录中作为知识体系的一个成文概念,需要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对学科布局、学科结构进行调整、改造、重组与建设。
这不仅是行业大学在新的发展机遇下获取资源的战略路径,也是其在新的发展目标引导下调整内部资源配置的重要策略。
此外,王亚杰也指出,行业特色型大学之所以能够跻身高校“国家队”的行列,正是由于国家振兴行业的需要和学校自身的特色。
因此,保持特色永远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立校、强校之本,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特色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色会被赋予新的内容。
这就需要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做强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更加注重探索和催生新的学科方向,形成服务面更宽并能保持长久生命力的特色学科集群,实现优势学科由行业特色向学科特色的转型。
因此,他建议用“学科特色型大学”取代“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概念。
“从行业特色向学科特色的转型,符合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是这类大学回归高等教育本源,实现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王之康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 科学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