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7日下午,我接到今年刚刚毕业的乐同学的短信:“曾老师,我获得了天津大学上海校友会的新生奖学金特等奖,我想把奖学金全额捐给复旦附中化学教研组,一共51895元......”她在汇款留言处注明:“捐赠用于支持热爱化学的学弟学妹,用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化学教研组学生课外活动”。乐同学在学校创办了晶体社,每周二的社团活动时间带着几个同学制作晶体,现在传给了高二的一个学妹,十几个学生固定时间和地点在一间化学实验室活动。
作为接受捐赠的联系人,我曾教过乐同学,她对妈妈说,她受到了附中化学组几乎所有老师的指导,所以要捐给化学组。
能获得这笔巨额奖学金,是因为乐同学高考的高分以及她曾获得的化学竞赛奖。“热爱化学”是她回馈母校的本能反应,学校问思楼(实验楼)5、6楼大大小小共有7间化学实验室,乐同学在里面做了很多实验,对化学实验活动的热爱让她在家里也布置了实验桌。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全人教育。乐同学的慷慨和责任感并不只来自她对化学的热爱。
她的高中语文老师丁鸣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总是不客气掀掉那些华丽的语句,化妆式的引用,务必让学生暴露本真的情感,人真实了,文章自然打动人。
拿到班级同学作文后,丁鸣老师一两天就能改好这四十几篇文章,然后一一面批,和同学讨论文章的立意、思想,在立意准确的前提下再遣词造句。这样面对面、手把手、眼对眼的作文讨论,对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产生极大的影响。
黄荣华老师说,如果一个高中语文老师把读学生作文的时间用来读书,不知有多少本,但用三年的时间来扶正学生那些歪歪扭扭的文章,也扶正了做人的姿态,是值得的。这样的教育,一定也影响了乐同学。
我们学校将每个年级的学生分为四个学院,其中“家桢学院”强调“知行合一”。在课程设计上倾向科技、创新,专能。实验楼为学生提供的实验菜单琳琅满目,但凡可以用实验来证明的知识点,均确保以实物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进入实验室捂着口鼻,到自行搭建装置配制药品,在事实中发现与“听说”的知识出现偏差后从而激发起批判性学习思维。从实验楼走出来的学生一定是唯事实来论学问、以实践来寻求真理。
侯德榜是我国著名化工学家、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先驱人与奠基者,他在解密了制碱法工艺后,并没有将技术限于个人致富,认为科学技术是属于全人类的,他应该造福于人。这就是化学人对自然资源再创造的自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侯德榜的人生理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怎样培养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每个受教者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两者需要高度契合,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的强大,每年高考填志愿时,已有越来越多的考生遵从自身爱好和特长进行专业选择,不盲从所谓的热门、冷门专业,以发展变化、全球化的眼光来分析世界,传承先贤、志存高远,将自身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
已到大学学习分子科学的乐同学,家长是复旦大学教授,非常支持孩子捐赠奖学金之事,不仅在学业发展、人格修养,还是家国情怀的塑造上,都起了决定性因素。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教师之所幸,培养天下英才,更是教师之责任。
作者:曾德琨(作者为复旦附中化学高级教师)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