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细节,在“机器人类化、人类机器化”时代来临之际,“智能人”和“自然人”将如何和谐相处?
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者将携手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如何构建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负责任的科技人文评价体系?
如何打破学科界限,开展科技人文融通研究?科技人文在“新文科”中体现怎样的角色?
科技人文未来的发展之路在哪里?
为回应上述问题,今天“首届科技人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四十周年高端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协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与人文国际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Philosophy and Human Sciences,UNESCO)等机构共同举办。来自国内外的院士、国内外重要刊物主编、世界大学评估专家、著名人文学者应邀参加此次跨学科研究学术盛会。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以“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为主题的第一届科技人文“融通杯”英语辩论赛,九校联盟(C9 League)成员高校参赛。
科技与人文是理性与感性的化身,更是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和世界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和人文社会问题需要全世界的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者一起努力方能解决。而科技和人文的融合,说到底是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融合,如何从评价机制等方面推动两者的融合?此次大会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就科技与人文之间的融通、新文科的内涵建设、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培养年轻人造福人类福祉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同时,构建负责任的科技人文评价体系是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等科技发展所带来问题的应对举措。全世界的科学家和人文学科要一起研究构建有利于“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人文评价体系,而这种评价不能仅仅是科技和人文的学术和学理评价,而是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的评价。
为提供新技术与新人文相融合的跨学科的国际性学术平台,此次会议上,《新科技人文》英文期刊正式创刊。
该期刊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英文刊,旨在介绍和传播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农业、媒体学、社会科学及人文领域中最前沿的理论探索与革新应用。该学术平台将瞄准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要,打通科技与人文的界限,以跨学科和国际化为主要特色,刊载人工智能、网络和大数据等领域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交叉而产生的创新成果,让科技人文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逐步释放活力、激发动力、提升能力,从而构建负责任的科技人文评价体系。
作者:姜澎
摄影:袁婧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