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俊蕾看到今年的命题,第一反应是“很欣喜”。“命题理性、大气。”
在她看来,题目为考生提供了宽松的写作空间和回溯个体经验的可能性,比如音乐、中国味的音乐、对于世界各地异域经验的把握等,考生可以把自己的学识、见识、知识融合在一起。同时,这个题目还考察了考生的综合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杨俊蕾解释,题面虽从音乐切入,但不单单是考验考生对“音乐”这个单一门类的有限理解,而是需要考生对既有材料进行逻辑性的加工和递进,思考“如何认识事物”,也就是说要从对于道理、事理的把握,引申到更为宽广的真理性的表达。
另外,杨俊蕾提到,这道题也呈现了近年来在教育改革中不断推进的美育,也就是将美感教育和学识教育完美融合。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可以说是“各美其美”,而中国的文化观念一直信奉“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因此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同时又在全球性视野中展示中国特有的价值话语。
总的来说,从形式上来说,这个作文题给学生提供了美文写作的机会;从思想层面上来说,又能让他们“思得深、悟得透”。
作者:朱颖婕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