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孩子的笑脸是为人父母者最期待的。
但是,就在不久前,沪上有几所中小学分别做了一个调查,让孩子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打分。统计结果让老师和家长大跌眼镜:
每个班级都有0分爸爸和0分妈妈,而祖父母辈的最低分也超过了60分。
这一结果让不少学者和老师不得不在这个孩子最欢乐的日子老话重提:比高价玩具、优渥的奖励机制,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和理解,是孩子们最好的礼物,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
“爸爸妈妈是警察,他们看守着我的分数”
在其他家长眼中,六年级的豆豆(化名)可谓是“别人家的孩子”。小学时起,父母为豆豆制定了周密繁忙的学习计划,年纪尚小的她都能按时完成。“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升初时,豆豆如愿被沪上一所知名初中录取。
这样一位“小大人”,给自己的父母打出了7分。因为,身为社区干部的爸爸晚上常常要出去为小区里其他人的事情操心;而妈妈工作虽然相对清闲,但是每天回家只关心成绩,“看我成绩还不错就觉得不用管我,而我分数一有下降,妈妈就强调让我自己得要强。”
而此次参加调查的一所中学的心理老师告诉记者,给父母打低分的学生普遍反映的是,父母只关心成绩,更有孩子直截了当地在调查表格上写“爸爸妈妈就是警察,他们看守的是我的分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孙云晓曾经做过一份全国调查显示,只有不到六成的中小学生会经常与父母(监护人)交流。此外,近半数中国中小学生父母有一边玩手机一边和孩子讲话的情形。
本市某知名小学的四年级学生佑佑(化名)给父母的打分只有4分。班主任找他谈话时,他说:“我把考试的好分数告诉爸爸妈妈时,就能感觉到他们是爱我的,但是,如果我要和他们说说学校的事情,他们总是让我感觉这么幼稚,还值得说,让我很不开心。”
事实上,此次几所学校的调查也发现,大多数学生与父母交流的首要话题是学习,而苦恼额来自于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过于关注。
父母的陪伴影响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某知名中学的老师告诉记者,孩子们打分结果显示,绝对最高分在父母中产生,绝对最低分0分亦是如此,而祖辈中,奶奶和外婆却在孩子的心目中平均得分最高。
静安区家庭教育中心主任陈小文直言,这是因为奶奶和外婆陪伴孩子的时间最长,且最没有“功利心”。
这样的打分的结果无疑给家长们敲响了警钟。
亲子交流应该更关注孩子在学校里的生活,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的变化,而不只有学业成绩。孙云晓说,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开始全面地进行自我探索,内心世界日益丰富敏感,父母过多关注学习、忽略孩子的沟通,会导致孩子因为学业或者成长过程中身心变化带来的心理压力无法缓解,从而引发亲子矛盾等多种问题。
国内外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均与儿时父母的陪伴密切关联。但是,很多时候父母把陪伴孩子也看作一件必须要有“绩效”的事情,说的话必须有用,陪伴孩子必须要看见成效。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郁琴芳说,这些家长在陪伴孩子时,对孩子的兴趣和特点考虑得太少。
曾有某名牌高中在学校住宿的女生因为心理抑郁向学校心理老师求助。老师发现,她每个周一从家中回到学校寄宿时情况都不太好,原来,女孩每个周末回家后,在家做作业,妈妈就坐在她的背后看着,说是陪伴,更是担心她做作业开小差。
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需要不一样的陪伴
面对孩子们的打分结果,豆豆爸爸显得有些失落和委屈,“心碎了一地”。他告诉记者,家长每天工作都很辛苦,承担着较大的工作压力。父母对孩子学业水平的期盼,也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够寻得一条好的出路。“家长的用心良苦,孩子根本不理解”。
孙云晓说,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父母的陪伴作用各异。
比如,在婴幼儿阶段,更擅长建立亲密性关系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到了小学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各占一半;
而到了初中和高中,父亲对于孩子的影响更大。这是因为,在面对人生选择、启蒙职业兴趣时,父亲天生具备的独立性格,会让孩子有更明晰的决策方向。
而且“父母并不需要在工作和育人之间徘徊为难,奋斗型的家长,已经用无声的语言,给孩子上了一堂很好的思想教育课”。
“空间上的缺席是可以解决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陪伴。”陈小文说,有一位海员爸爸曾经因为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而苦恼。在他的指导下,这位爸爸每次出海之前,都用录音机录下几十盘的讲故事磁带,让家人放给孩子听。
孙云晓也说,他曾经认识的一位爸爸因为长期在青海工作,没有办法每天看到远在青岛读书的女儿。他就鼓励女儿与自己通信。爸爸不仅认真阅读、批改女儿的每一封书信,还在女儿书信的背面深情写下回信。“不知不觉,我和父亲的书信积攒了2000余封,尽管爸爸距离我很远,但我知道,最爱我、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我的父亲”。
亲子陪伴也是心灵的沟通,父母陪伴孩子并非单方面的付出,也是自我丰富、自我成长的过程。
在童趣满满的儿童节,请给孩子们纯粹的爱。
作者:记者 张鹏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