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到国外求学,但是他们对国外课堂水土不服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中国学生在澳大利亚大学批判性思维课程上大比例挂科”,“美国教授说:他们几乎不知道怎样去分析,很难完成分析思考和写作的基本要求”。
撰写学术论文,课堂讨论、演讲,与教授有效沟通,正成为中国留学生普遍面临的三大难题。为此,挂科、无法完成学业被退学的事件也屡有发生。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面临这样的问题呢?其背后的原因正是一种能力的缺失——批判性思维能力。
为什么中国学生缺少批判性思维
我们先来看一下中美两国中小学课堂的差异。这两个典型的例子经常被提及。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孔融让梨”。当美国老师跟学生讲述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之后:
有的学生就会说他不喜欢孔融,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孔融可能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挑一个最小的,但不喜欢吃就直说,讨巧地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
还有的学生讲孔融的推理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他说年纪小应该拿小梨,他比哥哥年纪小,所以应当拿小梨。然后又讲年纪大应当拿小梨,他比弟弟年纪大,所以他应当拿小梨。
我们看到美国的老师会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质疑故事本身的合理性。
第二个例子是在一个中国的课堂上,有位老师跟全班学生讲“灰姑娘”的故事,讲完后,一位学生问老师,午夜钟声响起,魔法消失了,灰姑娘所有的东西都变回原样,为何水晶鞋却没有变回原样呢?当时老师却让学生不要胡思乱想,说考试就是按照课本知识来考的,否则拿不到分。
可以看到,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背后蕴含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美国的课堂,学生不仅可以向老师提问,也可以质疑和挑战教材本身,与同学交流、讨论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老师和教材绝不是学生们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孩子更多的思考,不盲从权威,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中国的课堂中,老师的职责是传授一种标准答案给学生,而学生的义务就是照单全收,这样才能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挑战和质疑并不受欢迎,课堂讨论的形式也并不多见,或者有时候被认为是无意义的。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标准化的考试,来筛选出那些能将标准答案记住的更多的学生。
这意味着向所谓的“权威”服从的学生才被认为是好学生,他们受到大人的喜爱也享有更多的资源。而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将受到惩罚。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受到束缚。
等到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时候,自然不习惯课堂讨论和互相提问的课堂方式,在十几年的应试教育之下,中国学生早已经习惯了“学习就是获取正确答案或者标准答案”的课堂模式,如果课堂上始终没有直接给出一个标准答案,那他们便觉得无所适从了。
为什么我们需要批判性思维
我们一直在说批判性思维,究竟为什么它这么重要,难道“老师给出标准答案,我们记住“这种模式有什么不对嘛?我们这么多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走过来,不也活得好好的嘛?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很多人都在提这个名词,但是很少人知道它的准确含义。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个人的思维进行系统训练后,能够对问题、论述、证据等进行辩证性的思考,从而提出或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
批判性思维用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说法就是,如何去判断事物的真伪。批判性思维需要我们具有把事物的表现和其本质区分开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听起来有些负面,好像就是刻意去反驳或者凡事都批判。但其实批判性思维指的是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谨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信息是否为真的能力。
它使得一个人能够始终保持独立而理性地思考,不会盲从附和或者盲目相信权威,对信息抱有审慎的态度,懂得发现和分析问题。这样更能做出理想的判断及选择,并能得出经得住考验的结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在现实生活中和网络上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扑面而来的信息,我们需要从这些繁杂的信息中去伪存真,筛选、思考和判断出哪些信息对我们来说是可靠的、真实的、有用的。做出选择判断和思考的有效方法和过程,就是批判性思维。所以,批判性思维,它不仅跟学术,也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为什么我们的父母经常会被老年养生文和电信诈骗所欺骗呢?这其实也是他们缺少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方法,盲目追捧所谓的权威和专家,缺乏刨根问底的追问精神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要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定,都需要因为我们需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它们的本质,这个过程都伴随着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比如,有人会说在怀孕生产的时候,如果打了无痛针就会腰疼。这个观点是不是可靠呢?那我们要进一步分析:
打无痛针是不是导致腰痛的唯一原因,是不是因为产后虚弱也会导致腰痛呢?如果不打无痛针,生产之后就一定不会腰痛呢?得出这个结论的作者有没有可靠的数据分析来源呢?这样会更好地帮助我们去判断这个观点的可靠性。
总之,在我们在得到一个信息的时候,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问问自己:
这个信息传播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
有什么证据支撑吗?
证据的来源可靠吗?
还会不会有其他的可能性呢?
这是训练自己提升批判性思维的一种方式。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一定只在课堂,在家庭中,在亲子互动中就可以开始开展了。在孩子幼年时期就为他提供批判性思维的土壤,相信他在未来的学业和生活中都能因此而受益。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综合自“童行书院”“美式学习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