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七宝明强小学老师杨丽(左)为英国学生进行辅导。
■中英双方自2014年起开始进行数学教师交流。今年2月,86位上海数学老师结束了在英国学校的现场授课交流,4月新一批英国老师又将来到上海的学校开展交流。至此,中英双方在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已互派中小学教师逾700人次
■上海数学改变的不仅是学生的数学成绩,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英国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第一批受益于上海数学的英国学生今年升入初中,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兴趣和表现有了质的飞跃
四年前,英国伦敦兰福德小学正处于教学质量预警期,学生不断减少。然而变化就发生在过去四年:学校生源持续上升,去年在全国教学质量测评中拿到了“Outstanding”(杰出)等级。是什么让这所英国小学“焕然一新”?校长西莫斯·吉布森一脸兴奋地吐露秘诀:“因为引进了上海数学!”
“我们有很多学校受益于上海数学。引进上海数学以来,全国两次数学测试的成绩有很大提升。”英国国家卓越数学中心负责人黛比·摩根告诉记者,上海数学改变的不仅是学生的数学成绩,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英国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作为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内容之一,中英双方自2014年起开始进行数学教师交流。令黛比·摩根非常高兴的是,第一批受益于上海数学的学生今年升入初中,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兴趣和表现有了质的飞跃。
今年2月,86位上海数学老师结束了在英国学校的现场授课交流,4月新一批英国老师又将来到上海的学校开展交流。至此,中英双方在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已互派中小学教师逾700人次。
一个都不放弃的中式教学理念,提升了英国学生信心
兰福德小学二年级学生汉娜最喜欢上海老师、浦东南路小学徐颖捷的数学课,因为“中国老师的数学课非常有挑战,我们总能从挑战中学到更多”。
汉娜是个数学成绩不错的小女孩,同班另一位小男孩在数学课上常常咬着笔头半天都写不出答案。不过,他也喜欢徐颖捷的课,因为上海老师常常在他“卡”住时,给他鼓励和适当提示,甚至会在课上请他出题,向同学发起挑战。现在他仍然觉得数学很难,但不再恐惧数学了。
每天徐颖捷上课时,附近50所学校的老师都会来观摩。这些学校都加入了当地的数学中心。自从中英开展数学交流之后,英国陆续成立了35个数学中心,负责引入并推广上海数学。
剑桥地区数学中心负责人乔纳森·伊斯特曾两度来沪参加教学交流。他认为上海老师的课堂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老师和学生互动非常多,让他们在反复问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老师不断让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即便是数学最弱的孩子在课堂上也有机会表达,和同学在互相挑战中不断提升。”
不论是乔纳森还是黛比,“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中式教学理念,是他们最希望引进的。
“中国老师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人人都有机会学好数学。”乔纳森直言,英国学校过去太强调兴趣主导了,因此很早就将学生分层。当孩子在小学时,如果觉得数学很难,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往往会放弃对孩子的鼓励和支持,使得过高比例的孩子过早放弃了数学。
“上海老师不一样,每个孩子都会得到鼓励和机会。那些曾在课堂上表现糟糕的学生,通过上海数学的教学引导,也能够在课堂上正确回答问题了。”黛比对引进上海数学的效果非常满意。
并非复制上海模式,而是从中总结数学教学的规律
“我们并非要复制上海数学的教学模式,而是要从中寻找到适合我们的教学方法。”这是数学中心成员之一、兰福德小学教师马克的切身体会。
确实,在每次一小时的数学课结束后,中国老师不仅要讲解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还要接受几十位观摩老师的轮流提问。上海七宝明强小学老师杨丽在英国教的是五年级学生。她坦言:“连续两周,相当于每天都开一堂公开课。”而周末则是她和当地老师集体备课的时间。
这次赴英交流,杨丽教的章节是巧算。此前,英国老师到七宝明强小学听课后惊讶于中国学生人人都会凑整法,寻找25、125、24这类关键数巧算,于是提出单列一个章节,请上海老师来教。当前来观摩杨丽授课的英国老师拿到学生的课堂讲义和作业纸,看到其中“99+98+97+96+10=?”时,忍不住惊叹:“这道题出得太智慧了!”
卓越数学中心另一位负责人卡罗尔·奈特坦言,英国小学每个班级都由一位老师上所有科目的课,而这位老师很可能永远只教这一个年级,很难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完整的数学。“上海数学则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数学思维和对数学的整体认识,这是我们正在反思并希望解决的问题。”
不仅仅是数学教育的改变,更是文化的交流
如今,英国学校推广上海数学的热情越来越高。黛比透露,英国1.6万所中学已有5000多所适应了上海数学的教学方法,英国政府已投资4100万英镑帮助至少8000所学校在2020年前接受上海数学。
这些投资的成效正逐步显现,就连学生家长也受到了影响,毕竟英国大众此前大都抱着“数学很难,学不好就算了”的想法。西莫斯·吉布森说:“过去我们的学生数学不好,回去也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和支持,因为很多家长本身数学也不好。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家长也会鼓励孩子,因为‘老师说了,你能行’。”
“人们总是说英国超市里的标价是‘一个1.4英镑,两个3英镑’,我们为什么要买两个?”卡罗尔·奈特说,数学不好似乎成了英国的文化现象,所有人都认为“你天生不擅长数学,所以不可能学好,也没必要学好”,女生更是如此,现在只有三分之一的英国女生学习数学,“但我们真地很想改变。现在我们认为,学好数学才能成为自信的公民,有了自信就能学得更好。这就是上海数学给我们带来的改变。”
英国教育界正在期待看到更多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尤其期待整个社会观念的改变——让大家都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并且思考数学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老师来说,英国的课堂也让他们有所收获。这次,静安区七一中学教师钱莹第二次赴英交流。她说:“当我们带去经验的同时,英国的教育也在改变我们。比如,他们在数学教学中更重视探究的过程,而我们更注重规范的计算过程。”上海市实验学校老师蔡中凯也说,英国课堂非常重视推理,为了展示推理过程,老师甚至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设计了不同教具。
作者:记者 姜澎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