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中国南极科考计划、中国南极生物资源调查项目和多项国际合作,上海海洋大学朱国平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日前顺利完成了全球首次单季同时段(夏季)南极磷虾资源的环极并行调查工作。
作为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呈环南极分布的南极磷虾资源在南大洋食物网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渔业价值。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南大洋产生的影响日趋显著,南极磷虾资源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响应也发生了变化。南极地处遥远,开展调查工作极为不易。
据悉,自人类探索南极以来,针对南极磷虾资源的环极调查历史上仅发生过两次,分别为1926-1939年期间英国“发现”号调查以及1983-1990年期间前苏联开展的调查。
而在1980/1981年度和1999/2000年度,国际上也有一些以南极磷虾为主要目标的大范围调查活动,但这些调查均未针对环南极的磷虾资源开展同时段并行调查和样品收集。因此,开展单一季度同时段并行调查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各国力求完成的目标。这一工作将为阐明南极磷虾种群的环南极结构特征、环极连通性、营养动力学、资源分布及其响应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差异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重要证据。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从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南极夏季),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依托中国“雪龙”号、日本"Kaiyo Maru"、新西兰“Tangaroa”号、澳大利亚“Investigator”以及中国商业性磷虾渔船“福荣海”轮和“龙腾”轮等分别对环南极三个扇区(大西洋扇区、印度洋扇区、太平洋扇区)的七个海区的磷虾资源主要分布区开展了同时段调查,并获得了大量的生物样本,实现了全球首次以南极磷虾资源为主要目标的环极调查。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朱国平(前排右八)参加中国第三十五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罗斯海和阿蒙森海调查。
▲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海亭在Investigator号上开展南极磷虾生长实验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在Tangaroa号上采集南极磷虾样本。
自2010年以来,上海海洋大学的科研团队陆续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涉及南极磷虾研究的重大课题,形成了一支巩固的、多学科融合的极地科研团队。迄今为止,该团队前往南极开展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的科研人员已超过40人次,并与全球十余个极地研究机构、管理组织和大学开展了密切的国际合作,参与了多个国家的南极生物资源调查。
作者:樊丽萍
编辑:张鹏 樊丽萍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