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唐人街的一个华人家庭。寂寞的“空巢”妈妈意外遇到了一个由包子变成的小男孩,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动人的母子之情慢慢变质为以爱为名的“绑架”,直到妈妈一口把他吞下……短短八分钟,没有一句台词,刚刚斩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包宝宝》却生动讲述了一个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话题——在爱与束缚中互相撕扯的中式亲子关系。
一个“包子”引发的思考让无数人感动中夹杂心酸。的确,我们中的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无私又自私的爱:幼年时,父母是温暖的港湾;长大后,他们是甜蜜的羁绊,注定跋涉远方的孩子和不愿退场的父母之间似乎总有一道鸿沟。如何爱孩子?永远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一堂必修课。
在“包妈妈”身上仿佛看到了无数中国家长的影子
一个百无聊赖的母亲,一个匆匆离场的父亲,一个备受宠爱的“宝宝”……片头寥寥几个场景,就刻画出常见的中国家庭生态——父亲缺位的“丧偶式”育儿环境中,母亲为孩子倾尽所有,逐渐迷失自我。
“在包妈妈身上仿佛看到了无数中国家长的影子。”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冉冉看完《包宝宝》后这样评价。“我的父母就是‘老母鸡式’的中国家长。”她坦言,四年前,她收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父母不放心她独自前去,就买了机票一路护送她到学校,碰到生日、中秋等特殊节日还常常打“飞的”过去做饭。“我特别理解包宝宝的叛逆,亲情诚然宝贵,但父母过于无微不至的爱有时候会让孩子喘不过气来。”
事实上,《包宝宝》这个关于家庭、关于母性、关于放手的故事灵感正来自华裔女导演石之予的亲身经历。片中最骇人的镜头——“妈妈吃掉包宝宝”出自她母亲真实说过的一句话:“真希望把你装回肚子里,这样我就随时清楚你的人在哪里。”
当深沉的父母之爱以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为底色,那句“为了你好”很有可能就是在以爱为名行伤害之实,父母“吃掉”的不仅是孩子的自由的空间,也是他们真实的自我。
其实,石之予为《包宝宝》设计了两个结局。其一是妈妈为包宝宝和女友建了新房,但最后一怒之下,把他们全吃掉了;另一个是妈妈吃掉包宝宝后崩溃住院,梦境结束后她后见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儿子——一个发型很像包宝宝的男孩。正如观众们在影片中看到的那样,她为可怜的天下父母心保留了一份温情,也为中式亲子关系憧憬了一个更理想的结局。
各自独立而心心相依才是健康的亲子关系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包宝宝》其实是《超人总动员2》在美国上映前的“餐前甜点”,一个带有浓郁的东方风味,一个延续轻松的西方风格,两部同样以家庭为题材的影片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亲子相处之道。
《包宝宝》中母子冲突的一个小高潮源于包宝宝的恋爱,当他带着金发碧眼的未婚妻跟妈妈告别,才让彻底失去儿子控制权的妈妈崩溃痛哭;而《超人总动员2》中也有类似情节,但超人父母面对女儿的交友行为却格外开明。
其实对于亲子关系的评价,很难分出个对错或优劣。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曾经下过一个十分经典的论断:“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在家庭教育专家看来,一段健康且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有适当的距离感,而这种距离感应该从孩子幼年时便有意识地培养。
小敏是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在孩子出生的头一年她几乎和他形影不离,“每天一下班就奔回去”,但孩子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离焦虑,她开始意识到不能这样。“真正好的亲子关系应该张弛有道,母亲不在的时候,孩子也可以快乐地独处,对母亲来说,也是如此。”
“包妈妈的悲剧在于自我价值的缺失。”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说,有些女性之所以会活得越来越像个“妻子”“母亲”甚至“奶奶”“外婆”,而不是“自己”,正是因为她们把情感过多地寄托在他人身上,以对方的价值取向为核心,让丈夫、孩子的价值超越了自己的价值。“对独立个体来说,自身价值应该高于其他。”
但他也承认,“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成分,同时也是农业社会的特点,因此中式亲子关系才成为一种传统。“农业社会需要劳动力和生活经验的代代相传,人在年老之后需要后代赡养,因此‘孝’更像是亲子之间的一种契约,而不止是天然的亲情。”在他看来,亲而不密、孝而不顺,各自独立而心心相依的亲子关系才是更有利于父母子女共同成长的。
作者:本报记者 朱颖婕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