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城市也是超大型废弃物生产工厂。”今天,在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同济论坛上,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欢政分享了一组数据,上海每天生产生活垃圾2.4万吨、餐厨垃圾0.12万吨、工业垃圾5.27万吨、医疗废物94.5吨……
“我们一直在实施垃圾分类试点,然而到现在还没有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境,这是为什么?”在杜欢政看来,垃圾问题解决难最根本的问题第一在于缺乏系统顶层设计,第二是大众认识问题,第三则是长效机制的建立。
“对于垃圾来说,人人都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也成了被害者,应成为治理者。”杜欢政提出,垃圾治理的目的不仅仅是分类回收利用垃圾,更重要的是提升全民素质和保障全民健康。“解决垃圾问题要跳出垃圾问题看垃圾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社会共治问题。因此,政府首先要转变大众观念,其次应当通过系统顶层设计,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杜欢政认为,破解垃圾问题与我们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
他表示,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通常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而如今我们应该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因为生态文明是合理生产、消费节约、循环利用。“世界上有多少新的东西就有多少旧的东西。旧的东西报废以后变成新的产品,我们就能够实现资源为人类持续服务,因此循环利用很重要。”
杜欢政举例,比如生活中最常见的包装物,如果进入垃圾填埋场焚烧、填埋不仅麻烦同时也污染环境,在欧美市场,垃圾处理公司往往会将包装物变成产品,变废为宝的同时实现了循环利用。
在论坛上,杜欢政还提出了“三全、四流、五制”破解垃圾围城困境。首先以“三全”为要,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全过程、全品种、全主体”的“三全”系统解决方案;其中“全过程”即分类、运输、处置等过程的系统协调和优化;“全过程的根本改变应当是从末端到前端的变化。”杜欢政举例,比如生产轮胎,从生态设计开始到轮胎使用、轮胎回收,再到轮胎循环利用形成一个产业链。“如果我们前端减少了,那么末端便自然而然减少了。”杜欢政说,还应形成“政府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公众为主力、NGO(非政府组织)主推”的“全主体”长效机制。
同时,以“四流”为首,打造物质流、价值流、环境流、信息流等“四流”畅通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杜欢政认为,“实施中需保证物质流合理,价值流增值,环境流无害,信息流透明。”而要想做到这“四流”则离不开“五制”为纲——特许经营权、减量补贴、生产者责任延伸,绿色采购。
杜欢政举例,比如一个玻璃瓶碎了,大家通常会扔到垃圾桶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小区居委会、物业将它回收起来,并储存一定时间保证它的物流成本;如果将玻璃瓶做成产品经济性还不够好,政府就应对低附加值废弃物进行减量补贴,“能市场化的就市场化,不能市场化的我们减量补贴。”此外,还应该有绿色采购成本保证生产出的产品形成一个闭环流。“解决垃圾问题,光有技术不行,光有政策也不行。要把政策、技术、商业模式结合起来,环境问题才可能解决。”杜欢政说。
此外,在论坛上,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研究院揭牌成立,将整合同济大学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多学科优势,联手上海市委研究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国及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等机构紧密合作,重点关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安全韧性、城市生态环境、城市交通等五大领域的精细化治理和风险管理问题,打造在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方面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同时,该研究院与宁波市城市管理局共同签署《同济大学—宁波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研究合作协议书》,同济大学承担宁波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研究课题。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李晨琰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