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明明那么爱孩子,却会在弱小的他面前,表现出性格中最恶劣的一面?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 (Daniel J.Siegel) 说,过往的经历会影响我们当下的生活,也会影响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方式,甚至会给亲子关系埋下隐患,而我们自己却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
当矛盾发生时,我们通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情绪激动、看法偏激,并且不经思考就采取行动。这种不恰当的心理会削弱我们理智思考和适时反应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偏离自己心中理想父母的角色,但事后却又自责懊悔不已。
不过,大家也不必心急,即便是丹尼尔,作为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他与儿子相处时,也曾被早年的一些心理阴影所困扰。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是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
那些未妥善处理的早年经历,正在破坏你的亲子关系
作为父母,我们很难在备感压力的时候坦然面对过去的某些经历。
当我的儿子还是婴儿时,一哭起来就没完没了,怎么安慰他都无济于事。每到这时,恐慌就会蔓延而至将我笼罩,让我失去理智,再也无法保持平静。
我试着剖析自己,但一直没有找到原因。直到有一天,6 个月大的儿子突然哭起来,我再次感受到那种奇怪的恐慌,随之,一个早年在医院实习的经历突然跳了出来。
一个小孩躺在检查床上大声哭喊,眉头紧锁,充满恐惧,脸色潮红。
当时正值午夜,我们在休息时突然被叫醒,去检查小男孩发烧的原因。他烧得很厉害,我们必须给他做抽血化验,以免引发感染。
这里是加州大学医学中心,来看病的孩子通常都病得很重。虽然很多孩子都是医院的「常客」,但这并没有减轻他们对抽血的恐惧——相反,经常抽血加深了这种恐惧,也给血管带来了损害。如果孩子胳膊上的血管由于抽血过多而布满了针孔,这条血管就不能再用。有时候要找好多条血管才能找到合适的。抽血时,我们必须堵上耳朵,横着心,因为不敢看孩子恐惧的表情,刻意忽视孩子滴在我们手上的眼泪,也不去听耳边回响着的哭声。
而此刻,我清楚地听到孩子的哭喊声。血没有抽出来,我必须换一个地方。「再扎一次就好。」我告诉孩子。他可能没有听见,或者听见了但不明白我的意思。他发烧了,感到害怕,不停地哭喊,也无法得到安慰……
突然,我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全身都在出汗。我的手不停地颤抖,儿子还在哭,同样在哭泣的还有我。
这种突然闯入的回忆深深地吓到了我。过去每当这种突然闯入的回忆消失时,我才会想起更多以前实习时的场景。我曾对一些很亲近的朋友和同事讲起这些经历,但我一说起那些紧张的夜晚,胃里就会感到一阵恶心,甚至手还会痛,感觉自己好像得了流感。当这些景象从脑海里消失时,我又会感到深深的绝望和恐惧,脑海里还会遗留一些孩子的印象。
我会深陷在回忆里:「我不敢看孩子,但我必须拿到血样。」而且,在回忆里以及和同事讲话时,我都会不自觉地把视线转向一旁。那个时候,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孩子有多痛苦,或者他们有多害怕我们。我们也没有机会思考自己心理上承受了多少压力。我们只能一直做下去——停下来思考只会加深痛苦,而且会使工作无法进行。
这段早年没有妥善处理的经历,让我在初为人父时就成了一个心理脆弱的父亲。当孩子哭起来而我又无法抚慰他时,我就会感到紧张和羞愧——这种感觉让人难以忍受。
幸运的是,经过一段痛苦的自我反思之后,我意识到这是因为我自身有一些早年未妥善处理的问题,与孩子没有关系。而且这种反思和分析也让我认识到,因为无助而产生的情绪上的无法忍受,会导致父母把这种无助怪罪到孩子身上,从而给孩子带来伤害。
即使在生活中我们非常关爱孩子,我们仍有可能带有以前形成的心理防御,这会使我们在面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比如经常哭闹)时不能做出恰当的反应,还会感到难以忍受。这也许就是「父母矛盾心理」的来源。
如果孩子的某些行为会经常唤起我们情绪上「难以忍受」的反应,而我们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又不能做出解释和分析,我们以后与孩子的相处就会出现问题。对于这种难以忍受的感觉,我们可能会假装体会不到,或者故意忽视孩子的情绪,这样又会造成孩子与现实隔离,无法认识到他们自身的情绪。
除此之外,这种难以忍受还可能导致一些非理性行为,比如对孩子过于敏感,或者在无意中给孩子带来伤害。结果致使孩子不再信任我们,默默地忍受这种敌对式的情绪反应。这种忍受会根植进孩子的内在意识,从而对他们日后处理自身类似的情绪造成极大影响。
别让过往的经历妨碍你做好父母
一旦意识到问题所在,我就可以做出改变。
我跟朋友们说起过实习期间的回忆。我也写过日记。研究发现,记录情感创伤经验有利于心理和生理的复原。充斥在谈话、漫步和文字间的全是恐惧和伤痛。这是我的本能反应。我感到很不舒服,我的胳膊在颤抖,双手也异常疼痛。
开始那段时间,当儿子哭泣时,我还是会感到惊慌和愤怒。我对自己说:「这种情绪来自于我的实习经历,跟儿子无关。」虽然痛苦还在,但是我感觉舒缓了一些。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实习期的谈话和写作仍在继续,我渐渐意识到认同、接受以及正视自己和儿子的脆弱与无助的重要性。我心中的痛苦和烦躁明显缓解。我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惹哭儿子的并不是我,脆弱和无助是孩子的正常表现。理清过去,让我学会了接受年幼儿子的哭闹,同时也体会到安慰孩子的艰辛和做个好父亲的不易。
清除内心的噪音
在生活中,任何一件悬而未决的事情都会让我们在面对孩子时丧失耐心、口不择言,而这种态度和言语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我们并没有真的在听孩子讲话,因为我们内心关注的事情太过喧嚣,根本听不清除此之外的任何声音。我们与孩子正在疏远,并且很可能像以前一样采取对自己和孩子都不利的措施。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以过去经验为基础的「被动回应」模式。
某些痛苦的事件或无可挽回的损失会潜藏在我们的记忆中,让我们沉溺其中、难以脱身,因此,我们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这些早期经历的存在,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我们为了生活而生活,却没有去体会生活的真正意义。那些未解决的事情的介入会直接影响我们看待自己以及对待孩子的方式。当这种烦扰过多地入侵我们的生活后,我们就在无意中从人生的「自传作者」变成了「记录者」——单调地记录过去如何发展,而这往往会影响我们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决策。
面对教育孩子这个问题时,我们很难再做出理智的决定,而更习惯于按过去的经验办事。我们就像丧失了选择方向的能力,仅仅靠「自动驾驶」盲目前进。我们总是试图控制孩子的感觉和行为,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会心烦意乱,不是因为孩子的行为,而是因为我们的内在经验。
对孩子的行为感到心烦时,如果能考虑到自身的内在经验,我们就能学着了解自己的举动,对健康的亲子关系有多么消极的影响。解决了自己的种种难题,我们也就能学会运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我们可以试着把记忆融入到与之契合的生活经历中,努力为孩子和自己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反思练习】
1. 当你情绪不稳或怒气冲天时,把这种情绪如实记录下来。你会发现引起你情绪波动的是孩子几种固定的行为。注意到这一点后,先不要急着改变自己的反应,暂时做到心中有数即可。
2. 放宽视野,想一想你对孩子做出如此反应的深层原因。内隐记忆的特征是人们并不能意识到他们正在「回忆」一些东西。为了使内隐记忆外显化,你需要集中精力回想过去经历里的「自动化」成分,这对加深自我了解、加强你与孩子的沟通非常重要。
3. 回忆某件影响了你与孩子沟通的事情。仔细分析这件事的经过。你是否想到了一些源自过去经验的思想或者行为模式?此刻出现了哪种内心情感和身体感觉?你是否在其他时候也有过这样的感觉?这些思想和情感会对你的自我认知以及亲子关系产生何种影响?又会如何影响你对未来的期待?
综合自网络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