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个敦煌,我守护着的敦煌,欢迎你们来守望,也希望你们能够在了解敦煌的基础上,向外多多播撒种子,把敦煌文化带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敦煌女儿”的已经80高龄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今天在上海交大迎来了全球选拔 10名敦煌文化守望志愿者。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这座神秘的人类文化宝库,始终以她的沧桑历史与美丽传奇,吸引着人们的深深向往。然而,这些历久岁月洗礼保留下来的文化宝藏,也不可避免地经受着时间与环境的侵蚀。如何进一步传播敦煌艺术,让更多人体验敦煌之美?如何做好敦煌的保护与传承?
“我在敦煌讲壁画”敦煌文化守望者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首期营出征仪式今天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旭东,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原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共同为十位敦煌文化守望者助阵,开启他们的敦煌圆梦之旅。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旭东先生通过远程视频对首批敦煌文化守望者说:“敦煌欢迎你们,我在敦煌等着你们!”
历经半年“我在敦煌讲壁画”敦煌文化守望者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首期营选拔工作终于尘埃落定,这10位守望者将用全新的身份——“洞窟讲解员”深度西进游历,直面敦煌这座令人内心激荡不己的千年博物馆,全程聆听大咖面授史、地、文的内涵肌理;深访敦煌研究院,研修洞窟艺术留存千年的奥秘,探究敦煌壁画绚丽的绘描笔触。
2017年10月27日,“我在敦煌讲壁画”敦煌文化守望者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由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上海名道文化发展中心联合发起,首批招募10人,为期6周,旨在通过系统性敦煌学知识赋能,培养守望者上岗莫高窟,为源源不断涌向敦煌的观众演绎精美壁画背后的故事。
该公益项目自启动以来,来自各行各业的申请络驿不绝,商界成功人士、新锐设计师、媒体从业人员、教师、学生……申请者经过“文博从业人员专项打分”、“研究院专家组评审”以及“网络人气声援”的重重筛选后最终确定。
樊锦诗先生也特意赶赴上海为守望者践行。
樊锦诗1963年7月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选择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镇,来到敦煌就再也没有离开。40余年来,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
樊锦诗在任期间建立“数字敦煌”,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制作成智能数字图像,同时也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料汇集成电子档案。“壁画这个文物不可再生,也不能永生。”这促使樊锦诗考虑要用“数字化”永久地保存敦煌信息。
樊锦诗对促进敦煌?物的保护事业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学术界的?致认可。学术大师季羡林在2000年敦煌百年庆典上称赞樊锦诗“功德无量”。
樊锦诗先生25岁来到西北一隅的莫高窟,半个多世纪的执着更是激励着新一代的守望者们。
从台前幕后的活跃身影到三尺讲台的朗朗书声,从繁华的城市时光到质朴的西部生活。来自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的在读研究生谢焕,曾作为学生总导演参与上海交大建校120周年校庆晚会,并曾跟随支教团到内蒙古支教一年,热情负责的志愿服务精神赢得一致褒奖。谈及为何要申请“敦煌文化守望者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谢焕表示,作为一名交大人,自己时刻牢记“饮水思源”的校训,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奉献社会。亦如樊先生一样,守住内心的热爱和执着,做一名大漠上的“守望者”,诠释出属于自己的青春色彩。
而守望者顾健已在上博志愿服务八年,入选后她心潮澎拜,“能去敦煌讲壁画实属三生有幸,我希望能够做好桥梁,联结敦煌与热爱敦煌的那些人”。另外一位守望者赵宇则长年从事物联网领域工作。他坦言,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生涯,赋予自己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希望能结合从事的物联网技术,为敦煌文化的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文:记者 姜澎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