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以前的孩子要怎么管?家长们或许各执一词。但在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眼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规律是可以追寻的。
“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这些关键词,是李玫瑾给出的答案。
一、家长要在孩子六岁之前学会说“不”!
孩子六岁以前,如果家长不懂得给孩子“立规矩”。到了孩子十四岁了,家长突然跟孩子说:“我以后不给你钱了,你不能去网吧玩。”结果会如何?
李玫瑾说,孩子会跟你闹。途径无非这几种——离家出走,因为他腿硬;还有的,会跳楼自杀或者服毒自杀。
李玫瑾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名12岁的男生就因为母亲说了他,就服毒自杀了。因为在孩子的眼中,家长的爱是没有限制的,孩子学会了用“爱”来威胁家长,只不过,12岁的他还不知道死亡的意义。
六岁之前,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相关训练。
这个时间节点其实很好掌握。婴幼儿在2岁之前,不太会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大多数情况下是用哭声来表现痛苦。而孩子到三岁至五岁期间,他的哭声则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他想要一个东西,家长不给,孩子就会哭起来。这时候,家长们一定要完成“克制任性”的训练。
比如,某一天孩子提出了无理的要求,他在商场里看到一个小汽车想买,而家里类似的玩具其实已经有很多。家长拒绝了购买的需求,孩子哭闹起来……
李玫瑾教授的训练方法具体是:
这时候,不要打骂孩子,而是抱着孩子回到家里,一对一地关在卧室里。
这时候,家长要采取“四不要”原则:
1、不要骂他,因为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
2、不要打他,大人打小孩,这不公平;
3、不要说教,在孩子哭闹期间,所有的话语都变成了周围环境里的噪音;
4、不要离开,因为孩子哭闹就是哭给家长看的,你要坐在旁边等他哭完。
渐渐地,孩子哭累了,家长可以把“爱”拿出来,用热毛巾擦一擦脸。孩子会觉得,家长是不是心软了。这时候,家长要跟进一句话:还哭吗?想哭还可以接着哭。
家长既没有发火,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合理的事情,跟我哭闹也没有用。
二、不能让孩子过于压抑
孩子哭累了,家长可以说:“以后有什么事情能不能好好说,如果你能说服我,说不定我会考虑你的要求。”
这是给孩子留一条路,跟家长沟通和交流的路。
如果孩子张口提出要求,家长一般可以采取“三比一”的原则,即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满足一次。
这样一来,孩子既懂得了想要得到不能靠闹,还能懂得如何与家长沟通交流。从小这样培养,对于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打下了好的基础。
三、让孩子学会克制诱惑
所谓克制诱惑,是指孩子在家长不在的时候,能不能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这是人成长过程中必备的。
如何做到?李玫瑾教授也给出了一个详尽的案例:
孩子喜欢吃鱼片或者巧克力,就每三天给他吃一次。一两个月后,孩子已经养成了这样的饮食习惯。
这时候,家长会对孩子说:如果这次给你的巧克力你可以保留三天不吃,那三天后我再给你追加一份;如果你吃了,那么三天后的那份好吃的也没有了。
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知道——等待可以获得更大的满足。这样的训练是让孩子具有克制力,等孩子上学以后,他就会懂得克制是为了长远的更好发展。
四、学会忍受,并且避免自私
孩子自私,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是因为,从小到大,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是在索取,得到周围人的帮助。孩子读书时,家长就会期盼孩子成绩好,考大学,不需要他做读书以外的其他事情。
孩子一旦考上大学,他会觉得这些都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跟其他人没关系,这都是很正常的表现。
可见,孩子的自私养成,是因为他在家里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管别人。
其实,应该让孩子学会“管别人”,比如,孩子五岁上下,就能跟家长一起坐在饭桌上吃饭了。这时候家长要立下一个规矩——家长不动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饭。
这事儿虽小,但是很有效。孩子放学后回到家里,一般都是饥肠辘辘。有时候家里的老人舍不得孩子,就会让孩子先吃饭。
在李玫瑾看来,让孩子推迟一个小时吃饭并不会饿坏了孩子,还能让他体会出于人生本能的痛苦——饥饿。
人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痛苦还有很多,人只有在痛苦的时候才能理解别人的痛苦。要让孩子在这种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其他人也会经历一些类似的事情。
并且让孩子知道,我们是一个家、一个整体,要有“别人”的意识。这是从吃饭中学会了忍受。
那么自私如何避免?李玫瑾也现身说法。她的孩子很小的时候,一起回到外公外婆家。孩子很想吃橘子,李玫瑾剥好橘子后只给孩子一瓣,告诉他:“把这瓣橘子给爷爷送去。”
随后,李玫瑾还要求孩子把橘子分别送给了外婆、姑姑和爸爸……橘子眼看就剩下最后一瓣,孩子拿起了橘子塞到了妈妈的嘴里。
李玫瑾表扬了他,并且重新剥了一个完整的橘子给他。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整个家庭人物有了概念,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五、让孩子经历挫折训练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进行挫折训练,这在性格训练过程中十分重要。
不少青少年不重视自己的生命,这一方面说明他们心中比较自私,心里面没有他人的观念;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忍受挫折的忍耐力。
所谓忍受挫折的忍耐力,其实与意志力息息相关。意志力的培养,不是凭借智力培养得出来的,而是通过体力的培养。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适当要尝试一些体力上的吃苦。李玫瑾回忆说,她小时候经历过拉练训练,走不动了也没有退路,这种适当的训练方式就很好。
李玫瑾说,现在有这样一类家长——孩子受伤了告学校,动不动就找学校,这种行为其实很愚蠢。
这样一来,学校很多事情都不敢去做了,从而使得孩子丧失了接受一些必要的经历和教育。如果学校没有进行这些吃苦耐劳的教育的话,家长其实很难做。
如果家长和学校觉得拉练教育很难完成,李玫瑾给出了另一个建议——让孩子学游泳。
她说,孩子可以在四五岁、五六岁的时候学习游泳。这时候,家长一般都在泳池外,教练会拿着杆子把孩子都赶到泳池里,甚至是把孩子抱起来扔到泳池中。
其实,在教练的看护下,家长完全不用为孩子的安全担忧。
晚上把孩子接回来的时候,家长可以问问孩子:“第一次下水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吓死我了,我喝了好几口水”……
家长继续问:“那后来怎么样了?不是也好好上岸了吗?!”以后人生过程中也许会遇到挫折,但就是像今天一样,只要肯扑腾、肯努力,就一定可以过去。
文:张鹏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