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激动了,终于见到本人!”看到自己画作中描绘的抗疫英雄周新,90岁高龄的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汪观清健步走上前,紧紧握住了对方的手。
今年三月,看到文汇报头版头条刊发的报道《不问归期在何时,英雄回家那天,就是战“疫”成功之日》,汪观清感佩驰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的英雄事迹,领衔绘制“上海英雄谱”,带领杨宏富、奚文渊、叶雄、忻秉勇、丁小方、桑麟康、戴晓明、范奕彬等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书画研究社八位特聘研究员创作了“我的同乡英雄”系列作品。
10月18日下午,画中人走进上海市文史馆,与画家们相聚“艺心抗疫——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抗疫主题艺术作品展”,并面对面交流座谈。
▲画家叶雄(左)和陈巍医生
▲画家奚文渊(左)和王振伟医生
▲画家杨宏富(左)和医生卓恺明
▲画家忻秉勇(右)和高彩萍护士
▲画家戴晓明(右)和奚欢护士
▲画家范奕彬(右)和李依护士
“3月2日看到新闻报道,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虽然我不能去抗疫一线冲锋陷阵,但我是文艺战线的老兵,画了70多年的画,总该出点力,当天晚上我就打电话给馆领导王群巡视员说要画抗疫英雄。” 汪观清说,“我的同乡英雄”专栏报道首篇推出的“上海英雄谱”,介绍了周新、王瑞兰、李圣青、陈巍、王振伟、卓恺明、高彩萍、奚欢、李依等9位上海驰援湖北的医务工作者。他画的是待病人如亲人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周新的画像,另外8位医生的画像绘制他也早有心中人选,第一时间将医生的照片一一对应传给了各位画家。“当时,有一位画家在丈母娘家,手头都没画画工具,我马上给他快递了一套。大家很用心,加班加点,五天时间就完成了创作。” 汪观清说,当时见不到医生本人,大家都是通过查阅照片、资料和新闻来创作。他绘制的周新医生最令他感动的一句话是:“病人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医生,医生应该是病人的亲人。”为此,整幅画作的构图进行了精心安排,最前面是周新医生穿着白大褂的形象,背景则是他穿着防护服与其他医护人员一起为病人加油打气的画面。“现在见了真人,我觉得这个作品只能打8分,还没真正画出医生本人的气质。不过既然见了面,以后还有机会再画。” 汪观清说
▲画家汪观清(左)和周新医生
“一位90岁的老艺术家为我画像,着实感谢。”画中人周新医生看到画作后连连道谢,他说:“大家都把我们当成英雄,其实我就是换了个地方给人治病,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为抗疫,全国人民都做出了贡献。”
对于自己作为首批驰援武汉的上海医生的这段经历,周新只是轻描淡写地简单叙述,但当时的不易从其他医生的讲述中可见一斑。正如华山医院主任医师、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长李圣青所说,最焦灼的时候,可以说是争分夺秒与死神抢病人。“我们每天8点进去,下午三四点出来,中饭根本就顾不上吃。曾经有记者问我们害怕吗?我们是顾不上害怕,一心扑在病人身上。” 李圣青说,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接管的是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重症监护室,30个病床,绝大部分要插管治疗。“病人的病情跟过山车一样,早上进去的时候两个病人看着情况还挺不错,一个在打电话,一个在吃饭,等我出了污染区的时候,两个病人已经心电图呈直线抢救不过来了。所以,我当时就提出来一定要关口前移。” 李圣青坦言,当时的压力非常大,不敢睡觉,尤其是上ECMO的病人,要非常用心对待。“我们5例ECMO,有4例脱机,这对我们医务人员和病人是很大的鼓舞。” 李圣青说,以前大家都觉得上ECMO是脱不了机的。病人进了我们ICU表情是非常麻木的,没有求生的欲望,觉得进来就是死路一条了,你问他什么,不愿意回答。这个消息一出,大家的态度很明显转变了。“我们临走前脱机的86岁老太太,她还下呼吸道出血,我们硬是把她抢救过来,她女儿接到电话以为是我们通知她妈妈已经去世了,结果是可以出院了,她表示难以置信。这就是我们国家的政策,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画家丁小方(右)和李圣青医生
“的确是我们国家的制度非常好,尽全力挽救每一位病人,哪怕他年龄再大。我救治最大的年龄的是103岁的老太太,还有101岁以及很多90多岁的。”作为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中的一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王瑞兰1月28日出发驰援武汉市第三医院ICU病房。她回忆,当时病房条件有限,氧气不够,病人呼吸机驱动不起来,他们想到的办法是把所有的氧气筒都集中到病房里面来,当时病房在11楼,没有搬运工,只能医护人员自己一层层往上搬。“当时真的是尽力创造条件!没有呼吸机怎么办?我们就把病人趴过来做俯卧位的呼吸。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小小举措竟然挽救了不少人,一位病人康复后特意发了一段吹乐器的视频给我,感谢我们抢救了他,他现在生活的非常好。” 王瑞兰说,他们在治病救人的时候,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给医护人员带来了很多温暖。“有一个叫‘睡衣大哥’的志愿者,他每天晚上接送护士上下班,回到上海,在隔离点隔离时候,他还和他太太开了一辆车,拉了很多他们自己生产的小礼物从武汉送到我们隔离点来,他们不能进酒店,晚上就睡在车里,第二天又开回去。整个抗疫过程处处充满爱,让我印象深刻。”
▲画家桑麟康(右)和王瑞兰医生
听完了医生的讲述,画家桑麟康当场感动得哭了出来:“正是因为前段时间我们疫情控制的很好,大家才可以放心地在国庆节期间出来旅游。”
“能参加这次创作是我的荣幸,我为生活在我们国家感到骄傲。”当天的座谈给了画家丁小方很大的触动。他说,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奔赴抗疫前线,还谦虚地说自己没做什么。作为画家,更应该多思考能为社会做些什么。“结合明年建党百年,我一定要把今天听到的感受到的再次用画笔表现出来。”
“致敬”、“感激”、“奋斗”,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馆长赵英用三个关键词表达了她的感想。这是她到市文史馆履职后参加的第一场公开活动,对她而言不仅是工作,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从医护人员身上学习到了什么叫做“医者仁心” 、大爱无疆;从馆员身上看到了不忘初心的主动担当。她表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建馆67年来名家荟萃,始终遵循“敬老崇文”的办馆宗旨,在党的领导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团结社会各界进步力量,携手并肩,不断奋斗,共同为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努力奉献。
图片:朱小红
作者:李婷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