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作为“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讲座之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特聘教授傅杰,在上海图书馆共同向读者讲述了史学大师洪业笔下的中国“诗圣”杜甫,并由其学术专著《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引出海外汉学视野之中的杜甫诗研究等话题,引发读者强烈兴趣。
2020春天,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英国热播。这部文学纪录片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亚,而是被冠以“诗圣”之名的中国唐朝诗人杜甫。正如纪录片的片名,书中诸多杜诗的翻译,都遵循着中国史学家洪业的文字。
1952年,59岁的洪业在北美以英文完成《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以下简称为《杜甫》),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引证、译注了三百七十四首杜诗,融合史事,逐一析释。由中国人用英语撰写的杜甫研究专著,这是第一部,在当时的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杜甫》也成为杜诗传播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今年五月,《杜甫》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推出。
“杜甫诗作的高度,不仅仅为中国古典诗歌史所目见,正如在1950年代,杜甫传记研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学术热点,”陈引驰介绍说。
同样在1952年,中国诗人冯至在国内出版了或许是他最重要的学术著作《杜甫传》。1950年,日本现代最主要的杜甫学者吉川幸次郎结集出版他早期的研究《杜甫私记》(中译《读杜札记》)。1956至1957年,现代中国杜诗研究大家萧涤非先后出版《杜甫研究》上下卷……而洪业的《杜甫》共分两册,上册以诗为史,连缀起诗人的生平;下册是子注,注明出处,比较中外翻译,辩驳前人之误。偏重史实是该著述最大的特点,面世68年至今,仍为海外推崇为研究杜甫最权威性的著作。
杜甫,被公认为文体和诗歌的语言大师,他的魅力吸引一代代汉学家趋之若鹜。譬如在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中出镜的,就有美国唐诗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他花了八年的时间,翻译了杜甫诗全集,在2016年完成出版了首部杜甫诗英文全译本(六卷),在他看来,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存在,如同英国文学史上的莎士比亚。
“这部纪录片开宗明义,直言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是最伟大的诗人,还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我想今天再做争论实无必要。”傅杰认为,杜甫对历代诗人的影响是深刻的。虽然同时代的人并没有给他很高评价,但到了中晚唐时期,诗坛已将杜甫视为标杆。元稹认为其诗“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杜甫作品的丰富多样成为一个泉源,此后每一时代的诗人都能从杜诗中发现他们所要寻找的东西。而由宋代“千家注杜”的开启的“杜甫热”,成为后世学杜诗、传杜诗、研究杜诗的一种文化现象。
“对于杜甫诗歌艺术成就之高,古今学人留下评点赞誉数不胜数,如程千帆先生曾以‘集大成者’赞美他。但杜诗的精神意义,更是留给后世的财富。”傅杰说他自己现在读到“但使残年饱餐饭,只愿无事常相见”时仍不免眼眶发红,“凡经历世事无常,读到杜甫笔下最平凡的文字都能被触动。杜诗的灵魂,是可以与阅历千帆的人生不期而遇的。”
陈引驰认为,从孔子开始,“尽善尽美”就是文艺最高的原则,而杜甫不妨是最好的典型。他的诗当然自觉地探索了种种新的形式和艺术的可能性,笼罩了后代许多的努力方向,但同时,或许更重要的是由实实在在书写自己的经历,抒发了关怀天下的情思,因而成为那个时代的“诗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者陈毓贤以口述实录的方式为晚年的洪业立传。《杜甫》是洪业唯一的一本学术专著,在他生命中占很大的分量。但洪业却是一个没有太多热度的近代学人,经过近些年的研究和推介,才渐渐的为人所知。
事实上,在他的主持下,燕京大学建造了一流的中文图书馆,编纂和出版了精彩的《燕京学报》和一套实用的“哈佛-燕京引得丛书”。在洪业的一生中,倾心倾力栽培人才,齐思和、翁独健、聂崇岐、瞿同祖、谭其骧、侯仁之、周一良……他们后来都成为蜚声学苑的治学大家。不仅如此,他还为保护中国敦煌文物不外流做出过杰出贡献,这些史料都值得被今天的学人反复铭记。
照片来源:上海图书馆、BBC纪录片《杜甫》、上海古籍出版社书影等
作者:童薇菁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