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八天,票房冲破15.27亿元,力压好莱坞作品《疯狂动物城》,成为中国市场最卖座的动画电影。图为剧照。
昨天下午,上映八天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迎来一座里程碑:票房冲破15.27亿元。凭借这个数字,该片力压好莱坞作品《疯狂动物城》,成为中国市场最卖座的动画电影。此前,新片上映五天时曾刷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9.56亿元纪录,第一次把国产动画电影带上十亿元级票房平台。
“哪吒”的故事新编仍在档期内保持着热度,中国动画电影也的确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宣言所示,“做自己的英雄”。但有一个愿景,或者说话题,仍存在不一样的声音:“国漫”如何迎来真的崛起?
乐观的声音占了大多数。相信“国漫崛起”的理由,有《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爆款“三连击”,也有《大护法》《小门神》《白蛇·缘起》等高热度话题之作。冷静审慎的人同样不少,尤其是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动画学派”相比,这一边的声音认为,“国漫”要重启中国动画的黄金岁月,仍需努力。
呈现传统文化,投射时代审美
今天的“国漫”是否要延续“中国动画学派”风格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赵宜对“国漫崛起”持支持态度:“凭作品说话。当每年都有一两部动画电影能成为话题之作甚至是爆款,不断拓宽观众群的‘国漫’,有了合力建构一个王国的可能。”
2015年夏天,《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低调入市,意外燃爆。站在今天的角度,该片至少从三个层面重新定义了“国漫”。它拓宽了“国漫”的受众年龄层,既照顾孩子的观赏趣味,也允许成年人想深一层;它修补了国产3D动画后期制作上的短板,打破“国漫”粗糙的旧印象;它还带火了“自来水”“逆袭”等词,以朋友圈的口口相传,为“国漫”在暑期档开辟一席之地。
如果说2015年之前,一提及“中国动画学派”,话题总是无解;那么“国漫”站上了新里程碑,一样的话题有了可喜的新解答。《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示范了“国漫”对于中国神话IP宝库的开启;《大鱼海棠》对接传统文化,探索了多个中国文化元素在动画片里的故事合成;《大护法》漫画自由式的萌系做派给了观众视觉新鲜度,而其叙事的创新更叫人惊喜。踩着“国漫”每一次上新都能提炼出新角度的节奏,“哪吒”来了。在评论看来,这部新片既是独立的制作,但置于整个“国漫”发展时间线上,赵宜说,“它也可以被视为之前所有实践的结果,既拥有传统文化的呈现,也投射出了时代审美”。从这一角度看,倒也不必完全以曾经的“中国动画学派”风格来约束今天的“国漫”之路,“至少‘哪吒’一片中呈现的丰富画面与古今相宜的叙事风格,正契合了当今中国市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度”。
光线彩条屋总裁、《哪吒之魔童降世》监制易巧的观点能与学者形成呼应。他告诉记者:“哪吒的成功首先因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关照当下的审美趣味与个人困惑。挖掘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最难的,却也是‘国漫’的生命力所在。”
60家团队参与制作
票房体量冲破天花板,也放大了产业发展的紧迫性
超过十亿元、冲向20亿元票房,对一部动画片而言,很了不起吗?
在同类电影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9.56亿元曾被视作国产动画电影“天花板”。2018年风靡过的《疯狂动物城》也不过是15.27亿元。放眼整个市场,十亿元意味着动画片能媲美绝大多数真人电影。
2019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榜单更明示了“哪吒”的威力:该片只用八天时间已排名第五。“能与真人电影分庭抗礼,无论对动画电影这一类型,抑或中国电影整体市场,都是一个相当积极的信号。”赵宜说,“成熟的市场,需要体裁、类型的多元化,需要创作方式的多元化,现在的国产动画电影已隐约满足了双重条件。”
天花板打开的同时,有些隐忧也随之暴露。《哪吒之魔童降世》片尾,漫长的字幕晒出了一部3D动画的幕后功臣。这固然代表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成长,但后期团队多达60家,引起了业界关注,一方面为了赶上档期需要更多的加工方,但是其中的沟通和管理成本之高也耗费了主创的不少精力。
反观日本,一部作品的后期工作室通常不超过10家,因为这样更有利于“中央品控”。绘梦动画创始人李豪凌曾在日本学习,他说:“日本动画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全流程管理,他们执行统一的体系和标准,中央品控的效果高质又稳定。”
如此看来,新片品质固然在“国漫”中独树一帜,但也具备了一定的不可控因素。这就不难理解,“国漫”今天才抵达的高度,日本早已做到,他们的票房冠军至今由《千与千寻》保持。易巧承认:“在技术上,三维与美国相比,二维与日本相比,我们都有非常大的差距。”
技术的成熟需要时间,更需要好作品“练手”,需要一个五到十年的整体布局。如果在“哪吒”之后,市场每年都能出现两三部高质量作品;如果从今后“封神宇宙”“山海经世界观”等中国传统故事能够正式列入计划,在质与量的双重稳定基础上,“国漫”的产业化才能真正水到渠成。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