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话】中国哲学研究天人合一,中国绘画探究味象澄怀,中国文学讲究风雅流韵,实现这三者的完美融合,是画家们追求的永恒目标。日前由中国画报出版社策划推出的“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丛书,尝试用海内外珍藏的名画这一视角,打通哲学、文学、绘画门类界限,在赏心悦目之时,实现三者融会贯通。
丛书含两种,均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薛晓源主编。其中,《藏在名画里的古文》采撷了珍藏在海内外的皇家珍藏、海外珍藏、希世珍藏古画,集中展示古典绘画与古典文学、哲学的内在的亲缘关系,将抽象思想观念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中以中国传世古文,如《兰亭序》《岳阳楼记》《桃花源记》《滕王阁序》等为创作题材(含题跋、题诗等)的古画联璧,从美术、文学、哲学的三重角度重新诠释。
《藏在名画里的唐诗》通过17位诗人、51首唐诗与66幅名画,带读者走近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唐盛世。与一般的唐诗选本不同,《藏在名画里的唐诗》不但收录了一般选本可能会选到的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家名篇,还特意选取了一些相对知名度没那么高的作品,如鱼玄机《赋得江边柳》、寒山《三字诗六首》等。评赏亦从“画面感”入手,让读者更能体味诗词的深远意境,全书披沙沥金,所选“三藏”名画不但珍稀,而且贴合诗意。现分享丛书主编薛晓源的序言如下:
2015年9月,故宫举办“石渠宝笈特展”,展品之精,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美誉之盛,引起空前的热议和关注。至此,中国古典绘画成为国人时下关心的焦点之一。
总是有人询问,中国古典绘画流传至今到底有多少?辗转迄今名画传世还有多少?每次遇到亲友的密切询问,我总是说,第一个问题不好回答——没有具体的数字,可以用“浩如烟海”四个字来概括;第二个问题,可以援引《石渠宝笈》的记载:“石渠”是指西汉的石渠阁,是皇家图书典藏与编校机构。为了彰显文治武功,清代皇帝乾隆借其美名,编纂《石渠宝笈》。从乾隆到嘉庆,历时七十多年才完成三编,总计255册,收书画家863人,作品7757件,悉为中国书画之精品。
但是,好景不常,盛世难在。两次鸦片战争降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战争与灾难接踵而至;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结束了百年的屈辱和灾难。这百年大量文物被抢夺,以至丢失和散佚,很多名画被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国外机构收藏。
时至今日,河清海晏,天下太平,我们才有心气在这里重新梳理和审视我们以往拥有的宝藏。
“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里面的“藏”字大有深意,在这里我理解“藏”有三意:皇家珍藏,王公自玩,秘不示人,此为“一藏”;国外内藏,害怕追索,羞于见人,此为“二藏”;名画珍稀,自行隐匿,难于见人,此为“三藏”。
珍藏者,自我赏玩,传阅于宫廷密室、王公将相之间,常人自是难睹真容;内藏者,或盗或抢,或骗或买,内心发虚,自然避光,世人当是难见其芳姿;珍稀者,多是绘画中孤品,特别是常见的草木山水等科,与中国古典诗文融合的人物绘画更是少见。描绘《诗经》之风情,流连《楚辞》之风韵,展现老子、孔子等圣贤之风骨,呈现历代美文之风采,勾画唐诗宋词之风神,风流倜傥,高山仰止,所以更为后人珍惜留恋。
随着全球化的崛起,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来深藏在全球各大博物馆的中国绘画艺术品,逐渐浮出水面,向世人展示她们美丽的容颜。于是,我们系统整理了中国名画中与中国哲学、文学最为融洽的部分,邀请专家写文赏评,分集出版,以飨读者诸君欣赏名画殷殷之望,让昔日“养在宫中人未识”之绘画珍品酣梦醒来,“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薛晓源(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