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自2012年起,同济大学出版社“城市行走”书系已陆续出版《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王澍建筑地图》《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上海杂货铺》《上海高度》《上海外滩建筑地图》《多彩城市:涂出你的上海》《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上海松江民俗地图》《上海松江山水地图》等多本,以小开本、中英双语形式,为读者展现理解上海的视角,领略城市的文化内涵。上周末,该系列最新推出第13种,《上海张爱玲文学地图》新书分享会在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举办。同济大学出版社副总编江岱说,当文学世界邂逅城市空间,时空重叠碰撞出认识上海的多种可能。
圣玛利亚女校、开纳公寓、爱丁顿公寓、重华公寓、卡尔登公寓……生活在上海的30余年里,著名作家张爱玲的足迹遍布街巷角落,留下无数城市传奇。书中选取30个相关地点,以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生涯为主线,爱情、父母和家族为三条副线,每个地点都配有张爱玲作品原文节选、建筑基本信息、中英文字叙述和图片,图片部分包括历史照片、实景照片、手绘地图、插图和图解(如建筑平面图)等,以空间为线索,将传奇作家与上海故事交织在一起。在作家淳子眼中,张爱玲与上海,宛如帕慕克和伊斯坦布尔,普鲁斯特和巴黎、乔伊斯和都柏林、狄更斯和伦敦、卡夫卡和布拉格一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不少手绘插画栩栩如生重现了女作家的音容笑貌,均由同济大学营光学社学生绘制。
经出版方授权,分享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为该书所作序言:
如果要历数近代上海的文化名人,张爱玲必定名列前茅。她的足迹遍布上海曾经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区域,她的文学和生活空间与近代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张爱玲的文学地图让我们重拾当年的历史和记忆,带领我们穿梭在她留下足迹的建筑中,重新拼贴起上海这座城市的沧桑,瞥见书中主角的人世浮沉。《上海张爱玲文学地图》(以下简称《文学地图》)带我们寻找张爱玲,以优美的文笔为我们展示了近百年的上海图景。
张爱玲的才情与这座城市的精神十分契合,上海培育了张爱玲,没有张爱玲的上海,也许同样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这本书题为“她的城”。上海处处留下了张爱玲的回忆,她出生在一幢位于苏州河畔的房子。那是加拿大新古典主义建筑师爱尔德(Albert Edmund Algar,1873-1926)为李鸿章设计的,建造的年代大约在1888-1901年间,在一本1908年出版的关于上海的英文书中有这幢房子的照片,标明是已故李鸿章的宅邸。
这幢房子同张爱玲一样历尽沧桑,后人只能凭丰富的想象力去编织当年的图景。今天作为社区文化中心,房子经过多次改造,南面的入口门廊被拆除,南面花园中盖起了楼房和一座连廊。
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女校度过了六年的中学生活,如今这里是长宁来福士广场。昔日的贵族女校校园变成了高耸的城市综合体,学校的建筑被浓缩在一角,只有原来的礼拜堂还是老建筑,除了钟塔加高一层以外,礼拜堂还是原貌,保留了张爱玲笔下的记忆。教学楼、宿舍楼和膳堂都已经移位重建,原来用回廊围合的庭园已经不见踪影。所幸本书的作者绘制出了当年的地图,让我们可以对照张爱玲的叙事,想象当年的面貌。
张爱玲当年读书的大学——圣约翰大学是今天的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由于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校园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昔日的建筑和面貌,树木仍旧郁郁葱葱。尽管张爱玲在这里只待了几个月,她的踪迹依然随处可寻。
当年教会创办的学校惯用西式建筑屋身覆以中式屋顶,成为中西合璧欧亚式中国装建筑,校园内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造的大多数建筑都由当年上海最负盛名的英国建筑师事务所通和洋行(Atkinson & Dallas)设计,中国建筑师范文照曾经在1929年设计了交谊室,这些建筑大体上保存完好。
校园内的建筑有过些许的改造,原先以人名命名的楼名后被更改,建于1884年的礼拜堂在1980年拆除后建起了图书馆,牌坊也曾经重建,多次修缮过的建筑屋顶有些走形,但格局还是原来的。2018年重新修缮过的格致楼恢复了起翘的檐角。2019年上海市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将原圣约翰大学校园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营光学社在书中绘制的插图
书中写到了张爱玲曾与之有过交集的武定公寓——昔日的开纳公寓及其对面的明月邨、美丽园、重华公寓、卡尔登公寓和常德公寓等地。常德公寓当年称作爱林登公寓(亦即爱丁顿公寓),也许是最为人熟知的张爱玲故居,是张迷们的“朝圣之地”。这座装饰艺术风格的公寓由英国建筑师事务所锦名洋行(Cumine & Co.)的甘少明(Eric Byron Cumine)设计,1936年建成。1939年张爱玲随母亲、姑姑初搬入这里,1942年从香港返沪后她又回到这栋楼里住了几年。那几年是上海的乱世,是她人生最为跌宕起伏的时期,也是她写作的鼎盛时期。她在这里恋爱、结婚,饱受感情煎熬,可以想象她的爱恨情仇是多么强烈,这里也是她最为怀念的地方。
张爱玲描写过的众多场所都经历了不同的命运,有的只留存在记录中,有的已经面目全非,有的改变了名称,有的依然辉煌。《文学地图》让这些记忆得以延续,让张爱玲的文字得以复苏。《文学地图》在当前众多关于上海历史文化的图书中另辟蹊径,使文学与建筑“联姻”。张爱玲的文学记述帮助我们去阅读她、阅读上海,为上海抹上一笔重彩;这些文字其实也是一部上海近代建筑的导读,她的描述为这些建筑平添了一份诗意。
作者:郑时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