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7月7日17时21分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这也标志着盛夏登场。
热!热!热!近期,我国华北、黄淮一带持续高温“炙烤”,多地发布高温黄色和红色预警,部分地区的最高温更是达到40摄氏度以上,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上蒸下煮”的滋味。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为小暑,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到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这种‘热得无处躲’的滋味还会持续下去。因为,小暑期间正逢‘三伏天’的头伏,而‘三伏’恰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赵之珩说。
随着气温进一步升高,我国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高温高湿的“桑拿天”,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李歆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
食:去火吃藕 解暑喝汤
小暑前后,气温攀升,人体很容易缺失水分。除了直接饮水外,还可以煮一些绿豆汤、冬瓜汤、酸梅汤等营养汤类,既能补充水分及维生素,还可以起到防暑降温的功效。
小暑适宜吃藕。中医认为,藕性凉味甘。暑天人们易焦躁上火,多吃鲜藕,可以清热、养血、除烦,很适合夏天食用。
夏季也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应避免饮食无节制,以免增加胃肠负担,诱发胃肠炎、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
夏季心火旺盛,还应注意患肺部疾病的可能,故此时应少食肥甘厚味,注意营养均衡,尤其是要注意“减苦增辛”,以养肺气。
居:少动多静 不木不硬
“热在三伏”,“伏”即“伏藏”的意思。小暑是进入伏天的开始,此时应“少动多静”,应尽量在高温暴晒的时候减少外出,以避暑气。
俗语讲:“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夏季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质凳椅,雨天容易受潮,经太阳照晒后,潮气则易散发给人体,久而久之,会诱发痔疮、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同时,潮气入体也会损伤脾胃,诱发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
此外,夏天也不宜坐在太硬的地方。因为夏季着装薄,坐在质地较硬的石凳或板凳上,坐骨结节直接与凳子接触,可能会导致坐骨结节性滑囊炎,对身体造成损伤。
行:泽水而游 劳逸结合
“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这一时期,外出活动可以选择海滨、山泉、瀑布、森林等地,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避免因天气炎热而中暑。
小暑时节常见雷雨天气,出行前注意天气变化,准备好雨伞、雨衣等物品,避免淋雨涉水,受寒感冒。阳光强烈时,外出可佩戴太阳镜、遮阳帽、遮阳伞等抵挡紫外线,保护眼睛和皮肤。
晨练不宜过早,以免影响睡眠;也不宜在烈日下运动,不仅损耗体力,还易引起中暑。运动量不宜过大,要注意劳逸结合,尤其是老人、儿童及体虚人群,注意顾护阳气,以运动过后不感到疲乏为宜。
衣:红色护肤 白色不宜
红色衣物虽然看起来燥热,但红色可见光的波长最长,对于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非常有效,可以保护自身皮肤,有效防止皮肤老化及癌变。
浅色衣服虽然吸热性差,但反射性强。不宜选择白色的棉质服装,此类衣服常含有荧光增白剂,很可能将紫外线反射至脸部,使皮肤晒伤、老化。
夏季还应经常把随身佩戴的首饰摘下来擦洗。这是因为天气炎热,汗液和皮脂分泌增多,佩戴首饰的部位容易因潮湿而滋生大量细菌。经常擦洗首饰及周围皮肤,可以预防皮肤感染,尤其是皮肤容易过敏的人,一定要十分注意。
综合自新华社、新京报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邢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