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笔下的江南水乡
江南文化研究的三种传统范式
当前江南文化研究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宏观层面力图概括江南文化的特质,并提出了相应的范畴概念:如大江南、烟雨江南、意象江南等等。还有些学者从事微观叙事研究,如历史学者入江南思想史、社会史、科技史等内部,进行细部考察,也呈现了诸多的成果。从范式角度看,这些研究构成了江南文化研究的主要范式。我们把他们概括为史学研究范式、人类学范式和文化研究范式。
【史学研究范式】
史学研究范式主要是指社会史-文化史的研究。应该说,历史学家通过对江南相关文献,尤其是宋朝以来的江南历史文献的挖掘,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幅幅江南人的文化写实图景,提供江南地区不同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写实。但是,这种方法内在的局限是当挖掘到足够多的历史事实之后,除了满足历史认识的要求之外,其他的作用如何?对于江南文化的研究来说,历史学范式不仅仅是向我们完全再现过去的江南,而是基于面向当下和未来的对过去素材的提取和重新利用。
【人类学研究范式】
人类学的范式在文化研究上提供了两个有利的洞见:首先是展示了文化的动态过程,其次是将物质因素放到社会制度的文化布局中去说明其的地位。应该说,人类学的研究非常地细致,进入到技艺活动本身的细节研究之中。当然也会研究到一些文化现象,如人类思维、神话、图腾等等。这些做法有助于我们挖掘江南地方的与技艺活动有关的文化现象,如桑蚕女神。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属于事实描述研究,因为他们注重的是对事实及其相关关系的描述,而缺乏了规范维度。
【文化研究范式】
在文化研究的范式中,主要凸显的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人类如何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如何理解文化间的关系、文化与权力的关系、文化如何形成我们是谁等。美国学者詹明逊突出了文化研究的规范性。他指出,文化研究是一种“连接愿望”,是一种促成历史大联合的事业愿望,试图借用另一群体的文化,等于向对方表示敬意,是一种群体对群体的承认,表达了集体性的嫉羡,承认了对方的威望。
上述三种研究范式应该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江南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知识,需要培养起一种对于江南文化的情感和认同。而当我们面对文化发展的连续性问题时,必然会碰触到记忆研究范式。
吴冠中笔下的太湖帆影
记忆研究范式带来哪些新视角
从记忆研究本身看,这一领域主要依托于社会学、历史学和心理学。我们能够看到“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历史记忆”等等基本概念,这些属于记忆研究家族的基本概念在上述不同领域中逐渐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史学范式角度看,档案是记忆的证言,记忆的外在表达,口述则是当事人切身的体验感受的表达,个体记忆的表征再现。人类学范式中所面对的器物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记忆痕迹。从技术哲学角度看,技术器物是一种记忆。从文化研究的范式看,文化研究的对象——文本——则是文化记忆的重要基础。所以记忆范式并非全新的、无根基的,而是从传统的史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范式中脱颖而出的。
记忆研究范式能够为江南文化提供怎样的新视角?
首先,记忆研究能够将记忆与文本的关系充分展现出来。我们将文本区分为历史文本、文学文本、数据文本和艺术文本。在江南文化记忆研究中,我们需要确定江南地区的城市和乡村基于何种文本构建的城市记忆。我们在考察中发现,南方地区除了个别城市,更多是缺乏足够悠久的历史文本作为支撑的。所以在江南文化记忆构成中,需要重视文学文本的挖掘,因为江南记忆更多是一种文学型的,其文化记忆完全不同于北方的一些历史名城。
其次,记忆研究能够将过去与未来的关系给予很好的处理。当代记忆理论学者开始强调记忆的未来向度。去记忆意味着想象过去。如果我们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江南文化的研究中,通过想象重塑江南文化的过去就变得可能了,这也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哲学基础。从技术上说,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方式来想象江南文化就成为可能了。
第三,记忆研究范式突出情感认同、意识生成与行动再现。将这种范式运用到江南文化研究中,最终将会看到江南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所在。这就是培养起人们对于江南地区的情感认同、生成新的区域文化意识以及为面向未来的行动奠定文化意识和情感认同基础。
最后,记忆研究呈现了记忆与遗忘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去寻觅江南文化的时候,有时候会感受失望,我们难以寻觅到原味的、本真的文化记忆体验,而只有作为商业符号展现的江南文化意象,某种断裂已然发生,灾难性遗忘的问题隐隐浮现。记忆研究范式能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理论方法,能够为江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洞见。
作者:杨庆峰,上海大学教授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