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大厦里的卡夫卡》剧照
京剧《白蛇传》《墙头马上续情缘》、话剧《先锋大厦里的卡夫卡》《我不是潘金莲》《哈姆雷特》《妻妾成群》、《Blink数字媒体展》……看看这些上海戏剧学院的毕业大戏和实习剧目,你能够感受到何为丰富多元。
上海戏剧学院实践教学品牌“上戏有戏”,是师生教学成果的综合平台,被称为“学生的练兵场,观众的阅兵场,对教师的考场”。
“上戏有戏”艺术季展演活动包括学生毕业公演、实习剧目以及各类师生教育教学展览、展映等艺术创作,自2012年正式推出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年,今年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
“我们学科专业变多了,毕业大戏的作品呈现时间普遍拉长,而且质量越来越好”,对学生毕业作品的品质,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显得很有信心。
黄昌勇说,对标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希望同时作为教育单位和文化单位的上海戏剧学院,能够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希望“上戏有戏”这个校园品牌,能够走出校园的围栏,融入城市文化,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换言之,就是希望学生作品、校园作品能够产生更多社会影响,产生更多社会价值,树立以精品奉献人民的意识。
上戏舞美系主任伊天夫说,今天,上戏的毕业作品,在强调基本功的基础上正向作品化方向迈进,以符合社会公演的标准要求作品质量。
以前,学生创排一台毕业大戏可能只要一个月、甚至半个月。但在今年的“上戏有戏”艺术季展示中,导演系15级毕业剧《我不是潘金莲》的创排就用了超过八个月的时间。期间,《我不是潘金莲》剧本修改了五稿,全班同学20位同学完成18个导演片段,精益求精。
参演学生、导演系15级杨子涵(音)说,“以前的传统是先拍戏,后写论文,这次几乎是同步进行,既要求我们合理分配时间,同时也给了我们更多时间细化作品、走进人物,真正完成一次和角色的对话。”
《我不是潘金莲》作者刘震云亲临演出现场,对学生们的表演,翘起了大拇指。刘震云起先还有点担心排不好,但最终他却说,“没有想到戏剧有这样的表现力”,他希望这部校园作品能到全国巡演,让更多高校师生看到。
上戏导演系主任卢昂说,毕业大戏是一场表演,更是一场考试。充分反映了导演系的教学特点,就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自己能够编、导、演,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导演系比较注重创造系和创造能力,注重原创,发现生活中的现象。
他在教学中开设了“原点计划”,让学生们自己寻找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作,已经创作了十几部戏,“学生的主动创造,比老师更生动,更有时代特点。”
比如《不要担忧》反映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这部戏没有剧本,学生们采访了很多家庭,亲自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发现,这些孩子的生活并不如他们想象中的苦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收获非常大。
从这样的教学实践中走出了不少优秀学子。刚在2015级表演系毕业大戏《哈姆雷特》中饰演“哈姆雷特”的李越,经过半年多的考核,已经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录用。话剧《生命行歌》中的演员胡可女,也已经接到了中国国家话剧院递来的橄榄枝。
舞美系就业前景同样一片光明。上戏舞美系主任伊天夫说,舞美系强调“大舞美”观念,让学生“服化道布景灯光”融通学习,就业率非常高,参与社会工作很顺利。
俗话说,“三年出一个状元,10年出不了一个好演员”, 想要成就一个好演员,就要有一个好的平台。上戏戏曲学院院长李佩红说,很多学生,通过上戏有戏,得到了锻炼,得到艺术提升和社会的认可。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在2018年上戏有戏展演中,推出的程派经典名剧《锁麟囊》,很多学生有机会和名家同台演出,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他们从表演和舞台实践上提高很大,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来沪录播,在全国播放后,不仅扩大上海戏曲学院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在全国受到了观众们一致好评。
2019届的毕业生钱安妮,她的行当是学武旦刀马旦,在上戏学了十年,没有一点文戏基础,通过参演程派新剧《墙头马上续情缘》这个毕业大戏,并在艺术季毕业大戏这个平台展演, 得到了内外行专家的一致好评。这部大戏将在5月10号上戏有戏艺术季展演。
从2017年开始,上戏有戏由每年集中展演一个月,延长到三个,让更多的学生和节目,有机会纳入到展演当中,节目体量上,也有最初的几部戏或十几部戏到现在的几十部戏,艺术门类也逐渐囊括了话剧、戏曲、舞蹈、舞美造型、滑稽剧、展览等 各种形式,节目质量也不断提升,从最初的学生作业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到上海白玉兰戏剧奖作品,节目层次也不断提升。在空间维度上,上戏有戏也在不断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和静安戏剧谷等大型文化品牌项目共同联手。为学生艺术修养、实践教学、为学生成人成才,为服务社会、服务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搭建更广阔的艺术平台。
上戏有戏 历年回顾
2012年,以上海大剧院的三个剧场为依托,汇聚话剧、戏曲、舞蹈、舞美造型、滑稽剧等各门类艺术形式的演出展示,其中大型舞蹈诗《红》是上戏为纪念建党90周年创作排演,从2011年6月首演至今,盛宴不衰,演出近百场。
2013年,“上戏有戏”演出季,着力原创,多点开花;十多台剧目分别在在上海多个剧场和展示空间推出,上戏的三个剧场,东方艺术中心、大宁剧院、逸夫舞台、宛平剧院、三山会馆、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等,其中话剧《国家的孩子》,随后也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14资助项目,国家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2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集体奖。
2014年,全专业覆盖,走出上海。学院尝试把一些经过遴选的实习剧目、毕业剧目、研究生作品推向市场,有原创话剧《自梳女》和中外合作话剧《渔人之家》等,值得注意的是,音乐剧《摩登米莉》受邀走进重庆国泰大剧院,舞蹈精品专场也走进常州凤凰谷大剧院演出,“上戏有戏”演出季正式走出上海。
2015年,“上戏有戏”演出季,正值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学院推出原创多幕剧《枫之恋》,讲述抗战时期烽火岁月的英雄往事。另外,学院创作推出以兰陵王故事为蓝本的《大面》,体现了当代戏剧艺术先锋性,探索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戏剧表演的融合。
2016年,时值文学戏剧巨擘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上戏有戏”推出莎剧主题演出季,超过10部优秀剧目轮番上演,其中有9部作品为原创剧目,越剧《仲夏夜之梦》、京剧《驯悍记》、木偶剧《哈姆雷特》,话剧《麦克白斯》、《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在上海京剧院和上海昆剧团的支持下,上戏校友也带来《王子复仇记》和《夫的人》两部莎剧佳作。
2017年,历时近1个月的演出季,呈现了16台剧目、4个展览,越剧《十二角色》、话剧《纪念碑》到音乐剧《春之觉醒》等,内容丰富,种类多样。
2018年,以“庚续前行”为主题,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各个专业领域的师生共同打造多部戏剧佳作。其中表演系《铸剑》《洪水》《大鱼》三个剧目同时入选2018上海静安戏剧谷参加演出。
作者:童薇菁
制作:童薇菁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