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爱豆”在当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风靡日本的85后诗人最果夕日在其小说处女作《17岁,成为星或兽的季节》中,聚焦一批青少年,以他们追逐偶像为线索,用细腻凌厉的笔法叙写了追星带来的心理变化与成长焦虑。第一人称独白的书信体遥应了精神文化贫乏导致个体孤独焦灼的时代。日前,继诗集《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后,世纪文景引进出版这位人气诗人的小说。
作家最果夕日最初写在推特上的诗句因为广受追捧,后集结成诗集《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出版,引发阅读狂潮,被读者评价为“氧气般质感”。该诗集也被石井裕也改编成电影,由石桥静河、池松壮亮、松田龙平联袂主演,2017年亮相上海电影节。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电影剧照
如果说《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书写的是都市人的灵魂,小说《17岁,成为星或兽的季节》则专注于青少年的成长困惑,提取了追星族中典型人群,将被流行文化裹挟的年轻人对于生死爱欲那种暧昧不明、混沌不清的状态袒露于世,直击时代命喉。
故事中的高中男生山城与森下喜欢着同一个地下偶像——一个平凡到只剩下努力的女孩。但这样平凡且努力的人,却成为他们青春岁月的支撑。“除了喜欢你之外,一事无成。一直深爱你,盼望有那么一天,管它是谎言也好,奇迹也好,侥幸也罢,你能够站在武道馆里演出。我们,两个无法像你那样努力,如你一般拼命的家伙,始终怀有这样的梦想。”
为替被曝杀人被捕的偶像洗脱嫌疑,山城与森下努力收集证据,跟踪嫌疑人,甚至无法控制的被卷入一场连环谋杀案中。在17岁的年纪,两个男孩子因为喜欢同一个偶像而被紧紧联系一起,却因为不同的选择,一个变成了“星辰”,一个变成了“野兽”。父亲缺席、母亲疏于管教,离散的家庭关系与缺失的家庭教育对主人公的心理成长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他通过如自己一般平凡却可爱努力的偶像平衡了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失衡状态,最果夕日对于个体的关怀是细致而温柔的。
“尚未成形的灵魂,在身体里摇荡,在皮肤下炙热发烫。”最果夕日洞察到追星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她笔下的孤独与疏离在十几岁追星少年的偏执、焦虑、自觉的心理变化中发挥到了极致。
作家李修文曾这样评价最果夕日的诗:“最果夕日给我们提供了今日年轻人的生活图景,我们动辄就要说作家是时代的书记员,她,其实也是个年轻人生活的书记员。我从她的东西里感觉得到那种传统式的日本美学,那种自言自语,那种自问答,那种商品社会里的静默,甚至是鼓励和自我肯定,当然,最重要的是,她的叹息,伤感,和愤怒,都无关政治正确,相当程度上不预设道德前提,这个东西学是学不来的,既是她个人的生命力,也是文学和写作的生命力本身。”
最果的小说延续了她诗歌的风格——一种自言自语式的、静默却又充满力量的传统日式美学,记录着单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不同于写给“都市人”的《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17岁,成为星或兽的季节》是写给除了注视喜欢的偶像以外,别无寄托的青少年和即使长大却依然寻找寄托的当下一代。
据悉,今年世纪文景将陆续出版最果夕日诗集三部曲另两册《爱的接缝在此处》《致死亡系的我们》以及小说《和十几岁的人产生共鸣的家伙都是骗子》。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