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该如何欣赏?这不仅关乎学习吹拉弹唱的技能,更有综合性育人的功能。长宁区艺术创新团队《音乐教学漫步》新书日前在上海市延安中学首发,全书凝结了团队尤其是团队领衔人音乐特级教师孙丹青30余年从教的智慧结晶,成为向社会推送的艺教大礼包。
孙丹青把点点滴滴的教学心得记载成一篇篇论文案例,大大小小的教学未知领域生成为一个个科研课题。她把感性艺术与理性思考相结合,把“教书匠”这一手艺活变成 “研究员”这一学术路。“有人说,音乐老师能弹琴、唱歌就行了?但这绝不是唯一的基本功。”她谈到,要从“技能型”教师提升为“研究型”教师,学会讲故事是必经之路。
《音乐教学漫步》
孙丹青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现场专家谈到,倾听音乐、歌唱、奏乐、舞蹈、 作曲等无不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而音乐欣赏就是综合了这些活动的最具有想象力的实践性活动。因此,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就是借助于各人不同的想象,针对青少年心理特点,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或图片、录像、幻灯等,对学生进行感观刺激,使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以最佳情绪展开想象并进行表演,从而实现创造教育的目的。
比如,欣赏日本民歌声乐作品《樱花》时,可让学生听了其柔美抒情的旋律后把自己的感受描绘出来:一位日本妇女身着和服,脚踩木履,悠闲徜徉在怒放的樱花丛中。然后老师立即出示一幅赏心悦目、景色秀丽的图片或放一段录像,学生则边看画面边进行情景演唱。
再如器乐作品《两个犹太人》,可让学生听了两种性格对比的旋律后穿上穷人和富人的服饰,用上拐杖和礼帽等道具,在创设好的场景中随着音乐起伏演绎一出小品。“音乐欣赏不仅仅是老师讲音乐,学生听音乐,更重要的是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只能欣赏美而不能创造美,这种欣赏肯定是肤浅的。但是这里所说的创造又不是专业性创造,它是强调学生的一种参与性、挖掘学生的主体创意的活动。因此,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音乐欣赏,为中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
与其他文集不同的是,该书以“一文一事”的文体,让读者在亲切的回忆中分享音乐艺术的教学经验,由于故事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个性化标志,书中的论文亲切可触,为音乐鉴赏提供了启示。恰如音乐的语言分描绘性和象征性两种,前者虽能通过模仿、联想等手段达到写景状物的目的,但以声音作为物质材料的音乐更多地决定了其语义表达上的抽象性,更何况无标题音乐在乐义理解上是存有很大空间的。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利用这一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听赏活动、多多发表独特见解。
比如,写到欣赏韦伯恩的《五个乐章》时,不同学生展开了“跨界”联想——有同学呼地站起来用手比划着书法姿势说:“音乐中每一个音的出现就如一个书画家在运转内涵深刻的笔触,什么时侯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犀利笔锋。”另一同学则惊呼:“这不是一个个高负荷的电离子在强磁场中互相碰撞吗?”“它就像歇斯底里的人性呼喊。”还有同学毫不犹豫冲向黑板,拿起粉笔哗哗画了个爆炸形,说“这部音乐作品是那么紧张与不平!”……
作者感慨:没有必要再花很多力气来解释韦伯恩那常由稀疏零落、惜墨如金的短音符作大音程跳 进而形成的飞珠溅玉的音乐风格;也没有必要再费很多口舌去填补那别出心裁的结构性标题的无标题音乐的空白,“面对学生连环炮似的表述,我早已如释重负,全没了先前的那种焦虑与不安,只觉得自己与学生融为了一体,只觉得我们在与韦伯恩共同探寻音乐与人生……”而这正是让她最感到欣慰的。
据悉,创新团队是区委组织部为建设区域人才高地而搭建的团队创新发展的平台,长宁区教育局为了创新人才发展模式、建设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积极响应区委号召,于2018年9月开展了长宁区教育系统新一轮创新团队的申报选拔工作,音乐特级教师孙丹青领衔的“《学校艺术文化创意园建设的行动研究》开拓团”成为获批的为数不多的区委层面创新团队。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