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业正成为上海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文创50条”)一年多来,文化创意产业保持较快增速,产业结构和发展质量不断优化。
其中,文创产品从衣食住行的小物件开始做文章,凭借创意与匠心,屡屡成为“网红”“爆款”。截至2018年底,上海仅博物馆设计开发的文创产品总数已超1.2万种,销售额达到5400万元,较去年增长约10%。
对于人们而言,文创产品活化的,是其蕴藏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拉近的,是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间的距离。而对于产业发展来说,小小一件文创产品“异军突起”,正撬动行业格局,成为文创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深挖红色文化,用跨界思维孵化“网红”“爆款”
红色纪念馆能够诞生“红色文创”吗?放在过去很多从业者“不敢想”,总担心红色历史文物的思想性、公益性与文创产品的市场性、趣味性不兼容。但只要坚守价值引领,本着受众需求出发,一切皆有可能。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就跨界引入手绘,为“树德里”笔记本赋予“网红体质”。
朱红封皮,用压纹形式勾勒一大会址“树德里”石库门的造型,只留匾额用烫金工艺“高亮”,显得简约雅致。而翻开内页,20多幅彩绘描绘出“树德里”的建筑细节与内饰,清新的风格即便与市面上的“网红”笔记本相比毫不逊色。而细节之处往往最见匠心,笔记本书签丝绳的末端缀着一个蝙蝠福字——这不仅是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的纹样,更是一大会址区别于其他石库门所独有的过街楼标志。
有了好的开始,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全国率先打出“红色文创”品牌的探索路上更有底气。为助力“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正陆续以石库门元素为主题开发文创套装产品。
激活传统文化,让博物馆周边不断“上新”
作为上海最早涉水文创产品开发的文化文物单位之一,上海博物馆专门成立了20多人规模的文创中心,从长销的文物明信片,到针对特展新近推出的米糕咖啡,都受到观众们的热烈欢迎。去年上博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超过3900万元,占全市博物馆总销售额的七成以上。
由“钲艺廊”发起的“海上砖——守望与活化”项目,从上海现有的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中汲取灵感,使用珐琅砖工艺制作的“海上砖”,将石库门、外滩建筑等元素融入其中,致力打造具有鲜明上海特色的文化品牌。(钲艺廊供图)
以刚刚落幕的董其昌艺术专题大展为例,掀起观展热潮的同时,“玄赏”“画禅”“烟云供养”“文士天下”四大系列160余款文创产品不断“上新”,在线上线下引发追捧,销售额已经超过1300万元。
上博文创产品的特展开发模式,是从2017年配合“大英博物馆百物展”设计开发的文创产品而来。仅100天的展期内,相关文创销售额达1700万元,创下国内特展文创销售额最高纪录。这样的特展文创产品,极大地扩宽了开发产品的视野,丰富了产品主题,也因特展的限定期而加剧“热效应”——因此,特展文创产品也最为热销,去年占到上博总文创产品销售额的35%。
彰显海派文化,让“上海旅游”纪念品更别致时尚
如果说博物馆、纪念馆文创产品,更多的是让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活起来”,那么文旅融合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文创企业,正结合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元素,让城市文化衫、地标冰箱贴升级换代,成为兼具实用价值与纪念意义的艺术品,甚至时尚“潮”品。
坐落于上海市中心的豫园,是小商品批发零售的大本营。游客从前来上海,不管是闻名遐迩的五香豆,还是等比缩放的石库门工艺品,都能在这里一站式买齐,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伴手礼”。时代在发展,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也在提升。仅仅带有“上海味道”“上海建筑元素”的简单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今年1月豫园商城上线了主打文创产品的“上海印象礼品店”。在名为“豫园记忆”的系列产品中,豫园九曲桥湖心亭被线条勾勒成为纹样印制在折扇、卡包上,清爽的蓝黄配色一改豫园传统的朱红色。尽管是常规的文创品类,但时髦气息却让人眼前一亮。据了解,这是制造所联合海内外知名设计师,以海派文化为底色,将上海文化与Art Deco等西方艺术思潮相融合。
此外,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以“电铺(Power)”为文创品牌,与著名当代艺术家、建筑师联合开发文创产品。而刘海粟美术馆则创新文创合作的模式,探索与文创企业、高校开展文企合作、文教结合,力图走出“海派文化+传统工艺+创新设计”三位一体的创意产业发展新路径。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黄启哲
制图:冯晓瑜
编辑:周辰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