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巴金伏案创作。右图:新近出版的《巴金译文集》根据巴金生前亲自校订的最后版本排印。(均出版方供图)视觉设计:李洁
全新汇编的十册《巴金译文集》精选巴金一生翻译的经典译作,集结巴金从浩瀚世界文库中拾取的珍珠,每本篇幅在10万字上下,体裁涵盖了诗歌、短篇小说、回忆录等
说起巴金先生,很多人读过他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憩园》《随想录》等。其实,几乎在巴金开始创作的同时,他的翻译生涯也同步开启了,累计数百万字译著传世,其中很多已成必读的外国文学名译。
今年恰逢巴金先生诞辰115周年,全新汇编的十册《巴金译文集》新近上市,由巴金故居策划、草鹭文化与浙江文艺出版社合作推出。这套书精选巴金一生翻译的经典译作,集结巴金从浩瀚世界文库中拾取的珍珠,每本篇幅在10万字上下,体裁涵盖了诗歌、短篇小说、回忆录等,包括屠格涅夫《木木》《普宁与巴布林》《散文诗》,高尔基《草原故事》《文学写照》,迦尔洵《红花集》,赫尔岑《家庭的戏剧》等作品。其中《散文诗》新增最新发现的巴金佚文,即《译后记》两篇。
这套译文集根据巴金生前亲自校订的最后版本排印,并以“附录”形式在部分作品正文之后汇集了巴金与译文相关的注述。每本书内配有巴金珍藏的原版书影、插图以及作家手稿等,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作品,也可一窥一代巨匠以翻译向文学之路精神偶像致敬的轨迹。
小说家的光芒,掩盖了巴金翻译家的成就?
1922年,18岁的巴金根据英译本翻译了俄国作家迦尔洵小说《信号》,由此开始了延续60年的翻译工作。巴金曾自谦不是文学家,也不是翻译家。他写文章、发表作品,是因为有话要说。他对于翻译的作品有自己的选题,“希望我的笔对我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能起一点作用。我翻译外国前辈的作品,也不过是想借别人的口讲自己心里的话,所以我只介绍我喜欢的作品。”
“大约是小说家的光芒,掩盖了巴金翻译家的成就,翻译工作总是被当作巴金的写作‘余事’来看待,尽管他的很多译作至今仍不断重印,但大都零散出版,直到垂暮之年,才作为翻译家系统整理他的译文集。”在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看来,巴金有时借译作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信念,这是他另外一种形式的作品,也是他翻译活动的重要特色。
巴金曾说过,自己喜欢读一些别人不肯读或不愿意读的书,他的翻译也是这样——既有大众熟悉的屠格涅夫、高尔基,也有柏克曼、尤里·巴基、赫尔岑、廖·抗夫等别人不大会特别关注的作家。“这是巴金特别的视角,也是今天看来他的译作具有特殊价值的地方。”周立民说。
“我写作只是为了战斗,当初我向一切腐朽、落后的东西进攻,跟封建、专制、压迫、迷信战斗,我需要使用各式各样的武器,也可以向更多的武术教师学习。我用自己的武器,也用拣来的别人的武器战斗了一生。”巴金自己说过:“不用说,我的努力始终达不到原著的高度和深度,我只希望把别人的作品变成我的武器。”
自然朴实的“巴式风格”,深受翻译作品滋养
巴金的翻译风格忠于原文、流畅自然、富于感情。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草婴说,巴金的译文既传神又忠于原文,他所译高尔基的短篇小说至今“无人能出其右”。翻译家高莽说,巴金译文“语言很美”,表现出“原著的韵味”。
“我喜欢一篇作品,总想理解它多一些,深一些,常常反复背诵,不断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文笔表达原作者的思想感情。别人的文章打动了我的心,我也想用我的译文去打动更多人的心。”巴金边译边学,翻译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他翻译的作品都是他的“老师”,“翻译首先是为了学习”,所以他称自己是“试译”。尽管是“试译”,巴金重读时仍然感到激动,“仍然强烈地打动我的心”,仿佛那些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作者的心还“在纸上跳动”。
从译作中可以看到曾经影响了巴金一代文学大师的精神源流。巴金流畅、自然、朴实的文学风格,和他对于屠格涅夫、高尔基等文学大师的翻译与学习也是密切相关的。
比如,屠格涅夫的文学绝唱《散文诗》中深情、充满哲理的文字,在巴金远离故土之时陪伴着他并带来力量;高尔基早期作品《草原故事》以鲜明笔触、强烈民间风格书写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是巴金眼中真正的短篇精品;廖·抗夫《夜未央》对巴金思想的形成、对其信仰的确立产生过重要作用……
作者:本报记者 许旸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