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大联欢、传习教室学民俗、体验弄堂过年氛围
大世界新春游乐会年味浓
大舞台上不时传来《欢乐中国年》《家和万事兴》的喜气歌声;主持人向台下观众介绍全国各地的新年民俗;鼓乐和魔术表演引得不少人驻足观看;一旁的集市里,灌汤包、手作功夫茶等传统茶点暖心又暖胃……这个春节,上海大世界不打烊的“阿拉过年”新春游乐会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节日好去处。
除了一楼中庭的新春演艺,大世界室内也相当有看头。在二楼的创意手工市集里,以生肖猪为主题的红包、贴纸、摆饰等手工作品琳琅满目,手工艺人还在现场展示制作皮具的全过程。据介绍,大世界一共12间展厅,过年期间,大多数展厅都推出了春节限定活动和展览。
三楼的传习教室则是全家一起学民俗、酿春意的不二之选。撕纸、剪窗花、写春联、画金猪、编中国结,孩子们在非遗匠人的带领下,亲手将对新年的深深期许寄予作品中。小淘气,穿红衣,点上火,天空里(打一物);一张红纸,剪刀代笔,画鱼画猪,窗上开花(打一民间工艺);姐妹总成双,酸甜苦辣味,总是它先尝(打一生活用品)……传习教室外,不少人仰头猜起灯谜。
弄堂里挂得横七竖八的腊肠咸肉,摆满花生、桂圆和香瓜子的南货店,女孩子画好格子造房子,男孩子口袋里装着满满的粽子糖、椰子糖嬉笑打闹,这些记忆中的上海年味都能在换上新装的沉浸式城市记忆展演秀中找到。
一上到四楼,青石红瓦的“安康里”瞬间把人拉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弄堂:一户贴着“福”字的平常人家成为展览的入口,转身刚进展厅,就能听见“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场景与声效灯光的结合让人恍惚穿越回了40年前的“屋里厢”,通过一扇电子窗户甚至还能窥见阖家团团圆圆吃年夜饭的温馨场景。
“腊梅报新春,爆竹传吉语”,不少人在传呼电话亭场景前留影,曾经位于弄堂口的公共电话亭承载了一代人的温暖记忆。继续往里走,除了能见到当时最“吃香”的结婚标配“三十六只脚”家具和“欢度春节”的黑板报外,具有时代特征的家用物品如金星彩电、华生牌电扇、海鸥牌照相机、老上海缝纫机等等都在“新春特惠”中等待“买家”的光顾。展览尽头,糖画、捏面人、吹糖人的摊前也都聚集了不少跃跃欲试的小朋友。
据悉,为了满足春节期间的游客需求,四楼的非遗剧场也对演出进行了密排,让每位前往大世界闹新春的游人都能够看得尽兴、玩得尽兴。
作者:本报记者 王筱丽
编辑:叶松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