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早上8点30分,上海博物馆门口已经排起了百余米的长龙。9点,上海博物馆馆领导在大厅迎候第一批进馆的参观者,并向他们赠送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文创三件套。
73岁的吴永翔排在队伍的第一位,5点刚过,他便赶来门口排队。“我已经连续很多年都来参加上博的迎新活动了,好几年都是第一个进场。”谈及为何要如此执著地赶来“抢头彩”,吴老先生笑着告诉记者,他家住在附近,可以说是看着上博如何建成的。“人民广场馆舍23年前开业时,我就是第一批参观的观众之一。博物馆是传播人类文明的场所,大年初一排到第一位,是希望新的一年有一个顺利的开始。”
队伍中,有不少小朋友的身影。家住闵行的八岁小姑娘思思,已经连续四年在大年初一这一天跟爸爸妈妈来上博参观,今年一起来的还有三岁半的弟弟。“博物馆展示的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这里有我们的根。”妈妈说,比起参加各种补习班,从小让孩子多受些历史、文化的熏陶更有必要。
新年第一天,不少外地观众也将参观上博作为在上海旅游的首站。来自浙江温州的计许一家四口昨天下午抵沪,今天一早便赶来上海博物馆参观。计许说,他们特意来寻找与生肖猪有关的文物。一家人都喜欢艺术,过个有艺术气息的新年,更有意义。
馆长杨志刚说,选择在大年初一携手观众共同举办迎新活动,已经是上博连续十几年的传统项目了。自2000年以来,每年年初一早晨9点,馆领导都会集体出动,迎接新年的第一批观众。“只要观众喜欢,我们的活动就会一直办下去。”杨志刚说,对中国观众而言,“博物馆里过大年”已然不是新鲜事。未来博物馆的定义正在发生改变,随着越来越多观众走进博物馆,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力、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日益提升,这要求博物馆进一步提升服务能级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满足不同观众的文化需求,敦促博物馆人把新的热情与思考带入工作,拓宽办馆思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传播世界文明,为中外观众呈现更多精品大展,讲述更生动的中国故事。
为迎接农历猪年到来,上博首次以生肖为主题举办“猪丰卣满迎新春”新年特别展,在一楼大厅展出了一件商代晚期青铜猪形卣。据透露,以猪为造型的卣非常少见,该文物于上世纪60年代从冶炼厂征集而来,由两个相背的猪首合为丰满的器身,双耳向上竖起,鼻子向下略卷起,嘴部狭长两边角上咧,颇有圆滚滚的态势。
而正在热展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除了更换新一批重量级展品外,还开发制作了50余种、160余款文创产品,让展柜中遥不可及的文物以一种更加亲民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以今天赠送给观众的文创三件套为例,里面包含了一个“福”字、一份红包和一个笔记本,灵感均来自本次大展的展品。比如,“福”字来源于展出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罗汉赞草书卷》;红包上的“大吉”二字和印章,是上博书画专家从董其昌多件书法作品中精心选择后截取的,分别是《阴符经》里的“大”和《乐志论》里的“吉”。
作为一座以中国古代艺术为主的博物馆,上博还面向青少年观众群体,首次进军“二次元”,联手国内动漫《秦时明月》在春节期间推出“当国宝遇上国漫”线上公益活动,选取与馆藏文物气质相符的动漫形象,以“文物虚拟代言人”形式向年轻人介绍文物知识,传递来自博物馆的新年祝福。春节过后,“明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艺术精品展”等特别展览,将陆续登陆上博。
记者:李婷
编辑:李婷
摄影:叶辰亮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