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富春江江心,有一座秘境独岛,周围的山水风光,与《富春山居图》中的一段景致如出一辙。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画中同样景致的地点“行禅”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近日,首届“山水行禅营”在富春江畔一座小岛上的俱舍书院举行。数十位营友度过了与外界隔绝的4天3晚,通过练习行禅的动作要领、在山间步道行禅、远离都市生活,学习禅道修行方法、体验知行合一的古典生活方式,做一回古代隐居乡间绿林的雅士。
所谓“行禅”,是相对“坐禅”而言。坐禅是坐着调心修行,行禅是在走动中调心修行。行禅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在佛陀时代的印度,早期佛教僧团跟随佛陀说法传教的脚步行走各地,为了在长途跋涉、身体疲累和欲望起伏中保持心念的专注、继续修行,就需要修习行禅的各种法门。佛教传到中国后,早在唐代,参禅行脚就已是禅宗僧人修行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踏遍千山、参遍丛林,伴随着问学、悟道的全过程。
现代生活的高负荷、快节奏,通讯网络的全天候、全覆盖,让人们很难安静地独处。这时候,行禅独特的“动中修静”法,反而更能对治人们的烦恼心结。
俱舍书院的学堂是一组徽派砖木建筑,运用传统手工工艺、依古代规制营建而成,坐落在古村落内,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
穿上行禅服,戴好斗笠,背上行囊,正式的山水行禅开始了。
从俱舍书院出发,向深山行进,沿途是富春江国家森林公园峰峦叠翠、松石挺秀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对行禅来说,是极佳的“行境”。
行进过程中,指导师不时提醒营友,要专注于行走时从头到脚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如何从脚跟到脚底逐一接触地面,如何步步生根,如何保持胯部与脊椎的中正,如何同时做到下沉而放松,如何稳步提高直至建立正念中的行走,如何自然而然可以走出有觉性的步伐。
“一旦专注地去走,就跟我们平时的走路完全不同。”营友陈军说。
在止语静默行走的同时,也专注聆听周围的各种声音。行至休息点,营友们纷纷向指导师反馈听到的各种“自然之音”:流水、松涛、虫叫、鸟鸣、脚步……
颇费体力的行禅结束后,营友们回到书院躺下,自头顶始,及颈椎、脊椎、腰胯、膝盖,一直到脚,一节节关节完全放松。
最后一个项目,是数十人与指导师一起唱诵,感受巨大能量场的形成。
中国佛学院教授圆慈法师是这次山水行禅营的课程导师,围绕“正念之道”,讲授了南传《大念处经》的要旨。
行禅营的最后一天,营友们坐船至对岸建德绿道,从猢狲洞到竹雨轩,自由体验行禅。大家纷纷感叹,完全脱离日常生活模式的这几天,为自己大大地补充了能量。
据俱舍书院负责人耿侃介绍,书院以建立融人文研究、人文学习、人文生活为一体的新人文耕读基地为宗旨,希望重建一种“选自然之神丽,尽高栖之意得”“仰前哲之遗训,俯性情之所便”的古典生活方式。
此次“山水行禅营”为俱舍书院2018秋冬季“归隐山水、耕读传家”系列的首个修学主题,后面自然农作、手工艺传习、丰年祭、游学行禅等众多项目将陆续推出。
文 | 图:记者 陈龙 通讯员 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