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说话”。
浮想联翩。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上哪里找英语这么好的数学老师!”昨天,当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课堂》第一集播出后,立刻在国内的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刷屏,人们讨论的不止是5名中国老师流利的英语,更为纪录片一开始就抛出的悬念所吸引:中国教育与英国教育到底哪个好?要知道,教育从来都离不开所在区域的文化传统,中英巨大的文化差异让这部纪录片从一开始就充满戏剧性的冲突。
给英国孩子解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BBC的这部纪录片分三集,第一集在英国当地时间8月4日晚上9点播出,这其实是BBC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启动的一个研究项目,在英国汉普郡的博航特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抽取50名9年级学生,由中国老师上课,一个月后和同年级其他孩子一起参加测试,看看哪种教育方式下学生的学业表现更出色。
这是一段充满喜感的开场:学生首先被要求早晨7点到校,在英国通常的到校时间是8点到8点半,当这群睡眼惺忪的孩子踏进校门,立刻被要求换校服。说得更准确些,这是中国校园常见的分体式运动服,英国女孩们只得乖乖脱下紧身制服、小短裙。“这衣服宽松得好像降落伞。”有学生这样抱怨,更多孩子在嘲笑彼此的奇怪扮相。
紧接着,孩子们被带到足球场上,中国老师杨俊(音)将带领他们做早操。虽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跟得上杨老师的动作,但大家对这种新鲜的集体运动、奇怪的动作,更多感觉是搞笑。但杨老师不这么认为,这个朝气十足的女老师从学生时代起,就是光荣的领操员,“我喜欢这种大家一起干一件事的感觉,这能营造团结一致的劲头”。
中国老师仿佛在告诉这群孩子:既然要“中国式课堂”,那么一切都得按中国的规矩来。没错,走进教室,中国老师的第一节课就是:讲纪律。“如果我看到你们不讲纪律的话,我就让你们出来罚站。”“等你们不讲话了,我再讲话。”这是中国孩子再熟悉不过的课堂老师经典用语。
这还不够,中国老师用英语给孩子们解释起“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教室的墙上,还贴满了中国老师精心挑选的名人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不过,学生似乎并不理解。“谦虚(humble)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说。要教这群外国孩子,可不容易。
三角函数难倒一片,英国学生找自己老师“开小灶”
下午第一节是数学课。没几分钟,英国孩子就跟不上邹海连老师的三角函数公式了。他们开始交头接耳、嬉笑聊天。
中英教育理念的差异在课堂上展露无遗。BBC说,英国的数学课堂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进度分班上课。在理化课上,老师则不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让他们自我研究、发现,“他们经常弄错,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科学就是一个在不断出错中找到正确方法的过程”。
中国的方式不一样。邹海连老师的课堂是一个标准的中国课堂:老师不停地演示公式、学生不停记笔记、记忆各种知识。所有的知识都会以课堂笔记的形式教给学生,这是最快的能传授知识的方法,然而这种体系下,学生需要百分百集中注意力,这群英国的“熊孩子”基本都做不到。
“在中国,中学生每周要学11个小时的数学,中国孩子的数学水平领先英国同龄人3年以上。这里的孩子不习惯背公式,课堂进度很慢。”邹老师说。
有意思的是,中国老师的进度令英国“学霸”抓狂,他们表示老师只用15分钟就把所有公式讲完了,而此前这种三角函数公式他们要学一个星期,“这怎么赶得上?”“学霸”找到原来的数学老师“开小灶”,英国数学老师急了,也用足球教练等牵强的比喻告诉学生如何强记“sin(正弦)、cos(余弦)、tan(正切)、cot(余切)”等口诀。
当然,更多孩子对学习三角函数的必要性提出质疑,“数学不就是告诉我将来怎么报税、怎么付账单就可以了?”一个女生在课堂上嘀咕。
教育理念大冲突,中外教育比较远没有结束
更大的冲突出现在科学课上。杨老师讲解理化知识,两个男孩自顾自地用“beatbox”(一种口技)打节奏,更多孩子自顾自聊天、打闹。
她试图严肃地看着学生:结果学生直接忽略她。她提高嗓门,学生也提高嗓门。她咆哮,学生当面嘲笑她。杨老师生气了,她让一个男生走到教室前,面壁。她担心这样的羞辱可能会伤了这孩子,但这孩子笑得站也站不住,他觉得这事很好玩。最后在绝望中,杨老师似乎是在对自己说,“中国学生从小就懂得纪律二字,这种规范是从出生、从家庭、从整个社会的意识中就教给孩子的,根本不需要老师在教室里再强调,但在这里,纪律竟然成为我们教学最大的挑战。”
对这群孩子来说,这不仅是注意力、自制力的考验,也是体力的考验。下午3点半,已经到了英国学生注意力的极限,常规班的学生都放学回家了,打游戏的打游戏,玩电脑的玩电脑,“中国实验班”的学生则开始吃晚饭,等待他们的还有晚自习,晚上7点结束。
中国老师说,“在中国,学生们总是用所有时间来学习,就算放学了,也基本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中国学生没有时间留给兴趣爱好,学习生活是他们童年的一切。”BBC对中国式教育特点的总结是:“超长的课时、严格的纪律要求、惨烈的竞争。”对此,英国学生显然难以适应,晚自习结束,大家已累倒一片。
有孩子抱怨,“这个课堂就是不停抄写笔记,好像机器人一样。”也有孩子渐渐理解中国老师,“中国老师讲得太清楚了,一直没搞懂怎么配平化学方程式,今天老师讲解完,我马上懂了。”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纪录片中被英国老师提及并赞许。
BBC用“震撼”来形容第一集,并在后两集预告中打出“更大的反叛还在后头”的广告语。显然,这部纪录片的卖点就是最终的结局:“中英教育大比拼”到底谁赢谁负。不过,关于中外教育的比较与讨论,显然不止于一个简单的输赢。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