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会玩乐的人不少,比如王熙凤喜欢开玩笑,俏皮话张口就来,是众人的开心果;史湘云性情率真,雪地烤鹿肉就是她的点子;鸳鸯也是个“玩家”,是组织牙牌令的高手。
然而,她们都不是《红楼梦》里最会玩的女人。要论有玩心,有品位,会享乐的人,还得是老祖宗贾母。贾母是全府最尊贵的人,年纪也在七十岁上下,按理说对玩应该没兴趣了。然而她偏是一个好玩的人,好几次都是她“起头”,带动大家一起玩,也总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是一位既受人尊敬,又让人喜欢的活宝。
贾母爱玩也会玩,首先她有一颗不老童心,总能和孩子们“同频”。
那天刚下过雪,宝玉与宝钗、湘云、黛玉等姐妹,一起在芦雪庵赏雪联诗,贾母此时也进园子赏雪,高高兴兴地看着孩子们玩。看到瓶中的梅花,她由衷地赞叹:“好俊梅花!”饮了些酒之后,贾母看到有糟鹌鹑,又让人撕点肉尝鲜。和孩子们在一起,贾母总是这么有兴致,赏梅,赏雪,吃吃喝喝,怡然自得。
元宵节那晚,贾母发起了猜灯谜活动。她让人做了一架小巧的围屏灯,放在屋子中间,又让孩子们各自写灯谜,粘在灯屏上。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一边猜灯谜,一边饮酒作乐。
然而因为贾政在场,宝玉不敢说话,宝钗、黛玉等人,更是不愿意出声,气氛有些压抑。贾母意识到了这点,酒过三巡之后,就撵贾政回去休息:“你在这里,他们都不敢说笑,没的倒叫我闷。”
果然,贾政走后,宝玉第一个跑到灯前,如同开了锁的猴子一般,对灯谜指手画脚,这个批评一番,那个点评一遍,气氛才变得活跃起来。
贾母保持着一颗童心,才会懂得孩子们的玩心。在她的慈爱面前,孩子们可以释放天性,不受拘束纵情玩耍,这是孩子们的幸福,也是她作为祖母的幸福。
贾母还是一位风趣的老人家,她的口才甚至在凤姐之上,两个人也总能一唱一和,插科打诨调节气氛。
赏雪那次,薛姨妈见贾母兴致高,便说起自己本想摆酒,请老太太一起赏雪,但因听贾母身体不适,因此才没敢惊动。凤姐先是开玩笑说,“姨妈仔细忘了,如今先称五十两银子来,交给我收着,一下雪,我就预备下酒,姨妈也不用操心,也不得忘了。”
贾母便也顺着话头说,“既这么说,姨太太给他五十两银子收着,我和他每人分二十五两,到下雪的日子,我装心里不快,混过去了,姨太太更不用操心,我和凤丫头倒得了实惠。”众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这样有趣的老人家,不是活宝是什么?!
虽然已经六七十岁了,贾母却依然十分前卫,喜欢创新玩法,讨厌陈腐旧套。
贾母有意给凤姐过生日,却觉得“往年不拘谁作生日,都是各自送各自的礼,这个也俗了,也觉生分的似的”。
于是,她想出了一个贾府从没有过的做法:“咱们也学那小家子大家凑分子,多少尽着这钱去办,你道好顽不好顽?”
王夫人听了这个办法,赶紧叫了众人来,大家果然觉得有趣。不管是和凤姐关系好,情愿随份子的,还是平时畏惧凤姐,巴不得来奉承的,无不欣然应诺,你出二十两,我出十六两,欢天喜地,都觉得新奇有趣。
贾母自小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享受了一生的荣华富贵,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甚至对于说书的内容,也形成了独到的见解。
为了庆元宵,贾府来了两个说书的女先生。贾母一见就问,有什么新的故事,女先生便告诉贾母,有段新故事叫《凤求鸾》。
贾母没有急着听表演,而是先让简单介绍一下。没想到,女先生刚说了几句,贾母便猜出个八九分——又是才子佳人的老套子。
这时,贾母发表了一番精彩的言论,相当于对“编剧”套路的嘲讽——
“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
接着,贾母又以清晰的逻辑,推理出这类故事根本“立不住”:
既然是满腹文章的才子,怎么又像个做贼的,文章都读哪里去了;既然是世宦书香的小姐,就应知书识礼,怎么见了个男子,就要投怀送抱?
另外,既然女主角出身高贵,“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
最后,贾母得出结论:编书的人,要么是嫉妒人家的富贵,因此编出这样的情节污蔑人家;要么是自己看这类书魔怔了,也做梦得一个佳人,因此编出这些事来取乐。贾母一针见血的“书评”,让两位女先生也心服口服,不得不说:“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也没了。”
贾母玩得也不俗,玩出了品位,玩出了境界。
一辈子不仅吃穿不愁,也见识了许多美的东西,贾母的品鉴能力是一流的。
她对服装、面料、室内装饰、美食、音乐等等,都有非凡的品位。
黛玉屋里的窗纱,颜色与环境不符,贾母一眼就看出来了,让凤姐找来“软烟罗”换上。而整个贾府里,认识这种昂贵织物的,恐怕只有贾母了,就连凤姐也不认得。
见宝钗房里太过素净,贾母命人找来几样摆件,既不违和宝钗的风格,又让空间有了几分生气。
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远远地听到梨香院在演习吹打,便临时起兴布置起“舞台”,让人将红毡子“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想必在潺潺水声伴奏下,听女孩子们唱《牡丹亭》,一定别有一番风味。
而在中秋之夜,贾母又“导演”了一场高雅的“音乐会”。
中秋的夜晚,赏月是最重要的环节,贾母告诉大家:“赏月在山上最好。”虽然在平地上,也能看见月亮,但贾母必要选最好的角度。
王夫人担心石上苔滑,建议贾母坐竹椅上山,贾母却执意自己爬山,一定要体会登山赏月之乐。
山上月色果然美妙,而月至中天时,太过静谧深沉,如果有音乐做背景,动静结合才更美妙。因此贾母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
而在月色下听音乐,也是有讲究的。贾母又提出:“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月之清朗,辅以笛之清幽,意境必定美妙。果然,正在大家说话时,“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
然而这还不够,贾母希望这场“音乐会”更完美,于是又提出了建议:“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
过了一会儿,“只听桂花陰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
其实,这悲怨幽咽的笛声,就是贾母此时的心境。那时,与贾府交好的甄府,传来被查抄的消息,而贾府人丁零落,也显现出颓败倾向。
已是暮年的贾母,此时此刻怎能不觉凄凉?甚至禁不住堕下泪来。
贾母虽享尽富贵,却并非置身事外,她怀念曾经的岁月,担忧贾府的未来,心疼自己的儿孙,如今却只能无奈——月满则亏,这是她无力改变的,或许只有及时行乐,才能暂时冲淡现实的悲凉。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