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洋务运动开展之际,东亚的另一场著名改革,便是日本的明治维新,这两场在亚洲发生的改革都是受到西方近代化力量的威胁之后,被迫接受近代文明以求自保的运动。但是两者在改革的目标上却有着巨大的差异,那就是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清廷的封建统治,而明治维新是一场社会矛盾爆发后,对国家制度的革新。
那么,为什么都是搞改革维新的中日两国,为什么日本会从和平发展会走向对外扩张呢?为了打败大清,日本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呢?我们今天一起回顾历史,一起解读“中日甲午海战”的前前后后,看看日本为了打败大清,是怎样把国运给赌上的!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要说到日本为什么从和平改革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两国对待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态度,以及日本明治维新的环境优势。
大清洋务运动面临的处境
李鸿章出访德国时,与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合影
我们经常听到日清两国使者,在游览西方时不同的态度,两者都会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产生赞叹向往之情,可是对于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日本方面同样会进行深度了解和学习,回国后也积极效法。而大清包括李鸿章在内的官员,在被邀请参观类似议会大厦这种政治场所时都是一律拒绝的,并且很自信地说:“大清的政治制度毫无问题。”
我们现在看来会觉得清廷的官员很愚昧无知,可是学历史不应该是死记现象而抒发感慨,而是需要推理的。清廷官员的认识真的是愚昧所致吗?出访官员一般都有随行人员记录言行,在那个以皇权为中心,中央集权大兴文字狱的时代,如果参观这些政治场所或者出访国外面露喜色的官员,可能都会扣上谋反的罪名。在君主集权的封建制度下,这便是大清最真切的改革阻力。
大清的官员不了解也不敢了解,西方国力强大的背后是为商业和资本服务的政治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最大的局限。当然,这里与明治维新的对比,并没有性质上的优劣之分,几千年大一统的中华帝国虽有起伏,但大部分时间也算稳定祥和,集权仁孝的社会制度符合封闭的中华大地,而这次的危机是外部因素所致,相当于现在突然有高维度外星文明入侵。所以他国的社会制度当然也无法强行照搬到到中华大地上。
洋务运动开办的工厂之一,位于南京的江南制造总局
日本就是直接强行照搬,结果出现了诸多问题,我们中华自己的特色制度还需要时间做更艰苦的探索,可是那时要解决眼前的危机,没有这个时间,只好强行嫁接相关军事技术、开设工厂、购买军舰,毕竟当时的家底还算殷实。
1888年,北洋水师自建成就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但是由于建军的目的还是封疆锁国,在清廷自认为海疆可以高枕无忧之后,就不再投入海军建设。因为在忧患之际,中华的统治者一贯的处置措施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在国内行权衡之举,稳定各方阶级势力。
此时的大清,同治皇帝驾崩,慈禧太后独揽朝政,但储君光绪已经成年,国家正处于谨慎的权利交接之际,最高权力之间处于博弈斗争之中,又恰逢西方列强入侵。刚刚结束的太平天国运动,也让中华民族损失近七千万人口,原本富庶的江南还没有从战后的凋敝状态中恢复。在危机面前,统治者依然采用加强中央集权,平衡各方势力的方式稳定国家。
洋务运动的反对者,李鸿章政敌——翁同龢
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尽快让皇帝掌权,以此来加强中央集权,醇亲王奕譞为了让慈禧安心退位,斥资800万两白银为慈禧修建颐和园,光绪大婚和亲政大典又花费了540万两白银,慈禧六十大寿的预算也超过1000万两白银。相比之下北洋水师两艘顶级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的总造价只有282万两,自此北洋水师没有再添置军舰,甚至几乎没有购入炮弹。
同时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视李鸿章的洋务派为仇敌,在中央权力不稳之时演化成党派之争,毕竟这些满口之乎者也,苦读八股出仕的大学士,要和洋务派这些留洋回来的人物同朝为伍,意见分歧太大,导致分庭抗礼。
翁同龢也与李鸿章、曾国藩等洋务重臣有私怨,而翁同龢是当时的户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兼民政部部长,所以北洋水师成立后,军费一直捉襟见肘。可惜大清的最高掌权者还没有认识到:世界步入近代化后变化的速度,水师停止发展的六年时间,世界海军已经换了天地。
日本明治维新所面临的情况
日本明治天皇
此时的日本是什么情况呢?与大清无奈的改革不同,日本明治维新是彻底学习西方,并将西方的制度也完全移植过来。起初,日本也是列强侵略的对象,但帝国主义国家的发展最需要市场和原材料,而日本国内市场不大,相关的工业资源更是匮乏,这种匮乏以及市场的狭小导致西方列强对日本失去兴趣。
而且日本人民相当野蛮,不好统治,这里有一个著名的“生麦事件”让西方社群从此畏惧日本人的野蛮。事件的起因是4名英国人在萨摩藩藩主岛津久光经过时没有下跪退让,于是和随从武士从发生争执,结果英国人的一匹马受惊冲入大名的仪仗队,随从武士像直接斩杀日本庶民一样将一名英国人砍死。围绕这一事件,日本方面坚持自己没有责任,最终导致英国和萨摩藩爆发了萨英战争。
类似的还有维新后的“堺事件”,11名法国巡洋舰水手因为差不多的原因被日本士兵杀死,法国公使要求赔款,并让20名日本士兵偿命,否则将对城市进行火力打击。刚上台的明治政府迫于压力同意请求,可是处死日本士兵并没有起到警示作用,武士们将这样赴死视为尽忠成神的机会。在抓捕犯事的士兵时,还出现了报名者过多,需要进行选拔的现象。到了行刑现场,士兵面带微笑剖腹的同时,甚至将内脏抓出来扔向法国公使,导致法国公使一度崩溃,请求停止行刑。
日本武士
这一系列事件让西方认识到殖民日本战略和经济利益不大,且人民不可理喻难以统治,会出现很多麻烦,然后就将全部注意力转移向了中国和印度等地。这就让日本赢得了相对独立宽松的发展空间,以后进一步的改革也更加顺畅。
不过,维新过程中对封建残余势力的妥协很快就出现了问题。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改革过于激进,导致国家赋税以及外债增加激起国内不满,随着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等维新运动的拥护者被旧士族刺杀,国内的工业改革运动逐渐变成了自由民权运动。
这是一场由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等西南旧贵族和上级武士出身的官员发起的运动,这场运动在开设议会、减免税赋、保障自由的同时,也将幕府时期日本就心心念念的《征韩论》提上国策,日本准备向朝鲜开拓势力范围,同时也能消耗殖产兴起激发的多余产能,以及获取更多的工业原材料。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明治维新不彻底的弊端开始显现,从此日本从和平发展转向对外征伐,这同样也是短时间强行移植西方制度的结果,将国内的各种与新制度不协调的矛盾,用征伐掠夺来的财富弥补,也就是向外转嫁矛盾,短期来看对外扩张有利可图,但是历史也告诉我们,对未来的日本而言,这同样是一条不归路。
日本为了打败大清都做了什么努力
日本第一任首相,《征讨清国策》的策划者——伊藤博文
当时的朝鲜和其他周边国家一样是大清的藩属国,受清朝皇帝的册封,日本染指朝鲜就会和大清出现利益争端,在策动朝鲜政变以及试探性进军朝鲜被清军击败之后。
1887年日本参谋部为了能控制朝鲜制定了《征讨清国策》,计划武力攻占北京和长江中下游,将山东半岛到台湾的沿海地区及其附属岛屿划归日本版图,将大清肢解为几个小国,附属于日本。提出“以五年为期作为准备,抓住时机,准备进攻。”对大清进行一场国运相赌的战争。
为了战争筹款做的努力
明治维新后,日本女人的地位从“男人的个人财产”上升到人的地位
在近代以后,资金是战争的基础。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经济总量大约只有中国的1/5,可是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却能占到国民收入的30%,而大清只有3%到4%。在没有外部干扰且集体主义盛行的日本,新政府对国家的管理能力显然高出内忧外患的大清太多。
而且过去日本农民一直给大名缴纳过半的赋税,所以国民对高税收的适应能力很强,日本政府先天就具有超高的征税能力。具体的数字折合成白银,甲午战前一年的1893年,日本财政收入为5449万两,大清是8867万两,大清的财政实力更强,但是落到军费上呢?
1894年,正值慈禧六十大寿,加上之前颐和园以及光绪的婚礼,一共花去了2300万两银子,基本上将国库结余全部占用。加上李鸿章的政敌翁同龢主持户部,北洋水师在战前得到拨款仅150万两,这还是反复商议得到的最大数额,而且直到黄海海战爆发还未全部到账。日军登陆朝鲜四个月后,户部才开始为甲午战争筹钱。整个战争中,清政府从国内筹钱共3000万两银子,战争的最后两个月,走投无路又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2800万两白银,但杯水车薪,已经无济于事。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农民
而日本的情况呢,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已经为战争筹集1.5亿日元,从甲午开战到停战期间,战争消耗1.17亿日元,相当于7500万两白银,再加上战后,日本镇压台湾人民起义军的军费开支,总的日清战争全部下来,日本的军费开支达到了2.25亿日元,是大清前前后后投入军费的2.5倍。
我们很多人都听过与慈禧过寿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天皇为了战争军费每天只吃一顿饭,天皇的皇后捐献所有首饰,各级官员也将工资的1/10捐出支持军队,民间更有众多百姓捐款,日本就是靠着全国人民的捐款打赢了战争。这个说法很符合大家的感性认识,但是实际情况当然不会如此儿戏。
日本国内确实有大量捐款行为,可是捐助金额只占到甲午军费的1.3%,马关议和之前,日军军费79%是靠发行国债的收入。可以说天皇以及大臣的捐款行为的更大意义是对国债销售的营销行为,毕竟天皇都为战争吃不上饭了,让普通民众购买有收益的国债就一点也不过分了吧。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武士,他们大多也是士兵
日本能够筹集到大清2.5倍的军费,也得益于日本移植了西方的金融体系,建立了中央银行,发行信用货币,大量购买短期国债。与现在的债务美元不同的是,这个债务是短期的,就是为了应对这一阶段的战争,政府很快就要向中央银行还钱,所以不会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以及金融市场紊乱。可以运用近现代金融系统融资,是日本相对于大清的超能力,相当于无中生有,毕竟大清的通货还得以白银为基础,银票也需要白银来做的。
当然,这种做法对日本来讲金融风险太大,一旦战争结束,没有取得足够的利益,政府无法偿还短期债务,国家立刻破产陷入动荡,很可能会导致日本直接回到战国时代,所以这就是赌国运,压上日本全国的未来,去打击自己十倍体量的古老帝国。
为了赢得战争,在军事上的努力
日本2000万两白银向英国购买的吉野号,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之一
1888年,北洋水师建成时,日本海军只有几艘近海铁甲舰和少数鱼雷艇,只能算岸防部队,可是在赌国运的思想指引下,全日本开始以中国为假想敌进行扩军,拉拢西方资本加速扩军计划。仅1890年就有六艘最新式大型巡洋舰服役,其中就有黄海海战的旗舰吉野号,让日本联合舰队总排水量从17000吨飙升至72000吨。
在1892年,日本完成了近代陆军和海军的建设计划,形成了陆军常备军63000人,预备兵23万,海军各种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而且主力战舰多是装备了最新的高温高压锅炉的快速巡洋舰,大口径主炮配合战舰两侧密集的新式中口径射速炮,采取的战术是一字横队,快速机动到敌人面前,集中侧旋火力集火打击敌人。
而大清的北洋水师总排水量27000吨,六年没变,依然装备的是老旧的大口径架退炮,远字号铁甲舰两侧主炮可以同时转向舰首,战舰舰首水线以下还配有撞角。所以清军战舰采取的战术是古老的楔形队形冲向敌人,必要时采取撞击战术。这也就是邓世昌为什么最后要撞击吉野的原因,可是执行撞击战术的战舰速度却不及敌人,这种战术也就毫无用处了。
甲午战争细节与始末
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悬念不大,装备精良的日本陆军从朝鲜到旅顺,以摧枯拉朽之势,持续前进。虽然经验不足,出了很多的战术问题,但是退对手太弱,八旗子弟已经没有什么战斗意志,大清地方军队一触即溃。
本来最不确定的因素在海上,日军参谋部本来就想从陆上进军北洋水师军港,让失去母港的军舰丧失战斗力。毕竟北洋水师曾经访问日本,也给日本造成了震慑,而且日军战舰虽然是新锐战舰,但是多数战舰才刚刚购入不久,即使水兵经受了现代化的训练,但是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
日本联合舰队的松岛号,甲板上的长管火炮就是为了对付定远和镇远而设计的
而且定远号和镇远号两艘7000吨级铁甲舰,对于日本海军主力的4000吨级巡洋舰来说,还是巨兽一般的存在,装甲几乎无懈可击。所以日本奇葩的在松岛号上,让法国人设计了一门320mm长管火炮,用于狙杀定远和镇远。不过每小时五发的射速让日军配备的狙杀火炮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在船体颠簸情况下无一命中。
这里还要说一点关于炮弹里装沙子的丑闻,是因当时西方发明的锥型穿甲弹遇到新式渗碳装甲之后,经常在还未击穿装甲时就因巨大的应力冲击提前爆炸,所以干脆将炮弹内碰炸火药倒出,用高密度沙子作为配重增加炮弹动能,砸穿敌舰装甲。关于炮弹里装沙子的谣言,仍然是是翁同龢弹劾李鸿章的言辞。
关于北洋水兵作战素养
大清北洋水师士兵
北洋水师官兵在火炮、理论、射速都不及对手的情况下,舰炮射速以及命中力都明显高于日军。根据对两军回港以及沉没战舰弹孔的调查,战舰大口径火炮命中率日军为12%,而清军在20%以上。尤其是打头的远字号战舰,在遭受难以想象的损伤之后,依然可以继续航行并持续反击。
清军战舰起火后会关闭船舱通道,阻止大火蔓延,这样一来,动力室的水兵绝无生还可能。但战舰在大后期依然能持续航行,可见在黄海海战中清军士兵,无论在气势,战斗意志以及战术水平上都无可挑剔。
福建船政学堂,邓世昌、刘步蟾等人就是从这里毕业,其中很多人从这里被送往西洋学习先进海军战术
这些水兵都是留洋回来的,如刘步蟾、方伯谦、叶祖珪等官兵,北洋水师是运用西方训练方式锻造出来的近代化军队。所以战争之初,日军是忌惮北洋水师的,日本海军最初的工作只是想办法袭扰中国到朝鲜的海上运输。甲午战争的开端就是在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二等巡洋舰速浪号击沉清军运兵船高升号拉开序幕。
其实,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以及李鸿章,此时已经明白日清海军在武器先进性上的差距,起初极力避战,并欲增添新式海军武器再战。可是政敌翁同龢指责北洋水师的行为是勒索朝廷,还畏战不出以求自保。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黄海海战中,中日交战阵型示意图
很快,北洋舰队在朝廷的命令下出港,开始为运输线护航。在1894年9月17日的一次运兵船护航任务中,北洋十艘主力战舰与日本联合舰队11艘战舰,在辽宁大鹿岛附近遭遇,黄海海战爆发。可以说,双方都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展开了主力舰决战。
联合舰队排成前后两个中队,从北洋舰队左翼快速接近,很快横在北洋舰队前面。北洋舰队也加足马力欲直接将日本舰队拦腰截断,可是令人着急的航速没能把握战机,日军舰队很快就到了北洋水师的右翼,对其薄弱的软肋进行猛烈打击。
并排的队形让北洋舰队难以转向,在敌人绕着侧后是无法做出有效还击的。在这期间,日军的大口径火炮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火力输出,很少命中。杀伤主要来自主力巡洋舰的中口径速射炮发射的爆破燃烧弹,而这种速射炮就是水师停止发展的那六年时间问世的,北洋舰队没有装备。北洋舰队大口径火炮命中最多,但是实心穿甲弹对日舰没有造成致命损伤。日军速射炮发射的爆破弹燃烧弹,虽然不能击穿装甲,但会引起舰上起大火,瘫痪战舰。
民族英雄邓世昌
在转向困难的北洋舰队中,济远号在撤退途中撞上同样躲避日军火力的扬威号,随后济远倒车导致扬威大量进水沉没,撞击战舰最后撞沉的是自己的战舰。邓世昌的致远号保护旗舰定远号在实施撞击战术时,也被吉野号的速射炮和鱼雷糊脸,舰体被彻底摧毁沉没。
最后,北洋水师五艘主力舰沉没,其余重伤。定远、镇远两个巨无霸装甲抗住了日军成百上千的射速炮命中,依然坚持抵抗。日军见击沉这两艘铁甲舰无望,同时也为了保留战果,于是逃出战场,北洋水师残部航速慢,无法追击,于是回航。
被护航的4000多名清兵倒是安然无恙的抵达了目的地,之后北洋水师一直避战不出,清军失去制海权,日本陆军就在海军的掩护下拔掉了辽东半岛的所有要塞。11月21日旅顺陷落,日军对城内进行四天三夜的扫荡,造成旅顺两万名平民死亡。
旅顺炮台,曾经被西方都认为是最坚固的海岸堡垒
在最后的威海卫海战中,日军海陆夹击北洋水师,定远在弹药耗尽后被刘步蟾下令炸沉。镇远搁浅,被日军俘获,改造成战列舰后编入日本舰队。还有十艘战舰被日军俘获,其余被击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与此同时,甲午战争主要战事基本结束,清军完败。
这场战争大清投入兵力63万,11864人阵亡,21840人受伤;日本投入兵力24万,阵亡1132,病死11894,受伤3758。阵亡人数上实际超过清军。
日本豪赌取胜,从此改变国运
马关议和的谈判桌上
然后就是《马关条约》,大清承认朝鲜独立,与大清不再有宗藩关系,开放长沙、重庆、苏州、杭州,让全中国从沿海到腹地成为日本的商品市场,赔偿2.3亿两白银,折合当时3.6亿日元。而日本这场战争花去2.25亿日元,战争净利润上亿,日本的第一次豪赌完胜,同时还得到了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本来还有整个辽东半岛,但是因为触及俄国、德国利益没能割去,最后换成了额外的三千万两白银。
此事还激起了日本国内民族运动,抗议西方的无理行径,为下一场发生在这里的大战埋下伏笔。甲午战争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第一次经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对日本成为近代意义上的国民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日本通过豪赌,“脱亚入欧”,成为远东唯一一个列强
在战争过程中,日本政府通过国家机关,不断重复强调国民的义务和贡献,使得日本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国家国民的一部分,应该不分地位的去支持军队。而当时的中国老百姓却还未开化,在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许多老百姓还充当带路人,帮助侵略者搭建攻城云梯等等。
由于天皇在这场战争中表现抢眼,捐赠禁食,还将官邸移至广岛,这个所谓离战场最近的国土,都让日本人对天皇产生进一步崇拜。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逐渐扭曲变成民粹主义,进而成为军国主义的发展基础,这样的思想又为日本人民带来什么呢?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