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持续提高,意味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国际影响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意味着我国发展基础更牢、发展质量更优、发展动力更为充沛,意味着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且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回首极不平凡的2022年,这份殊为不易、成之惟艰的“成绩单”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奋进密码”?
减税降费、退税缓费超4万亿元密码一:助企纾困力度空前
2022年,面对多重困难叠加、多种风险交织、多种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保市场主体、稳经济增长”的主线贯穿始终,打出了助企纾困组合拳,加速优化营商环境“接力跑”。
2022年是湖南永州的魏来在夜市做炒喝螺生意的第二年,8月份的时候,夜市人头攥动,魏来的店也生意火爆,每天有两三万元的营业额。
魏来觉得夜市火爆的背后,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其中包括允许在夜间规定时间段外摆摊、延长夜晚外摆时间等。魏来的店内面积有600平方米、店外能外摆的则达到1000多平方米,这相当于经营面积扩大了一倍多。不仅如此,为了提振夜经济从业者的信心,当地政府还进行了税费减免。魏来每个月能减免将近2万元的税收,这对于企业的减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支持。
企业奋力突围,政策加力支持。过去一年,各项政策措施密集出台,为中国经济持续恢复提供了坚实保障。
就在多管齐下,助力餐饮业回暖复苏时,中小微企业也收到了政策“大礼包”。
2022年,东莞一家制鞋公司不仅收到300万元的贴息贷款,还可以申请2021年的留抵退税额,额度大概有57万。
而江西的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则可以申请到一笔650万元的留抵退税款项,让一直愁眉不展的企业负责人喜出望外。
留抵退税发挥了为企业输血活血的积极作用,是2022年我国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的“重头戏”。
一年来,政策步步扩围、次次加力,2022年实施的系列税费支持政策,实现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万亿元,有效释放政策红利,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白彦锋:国家出台了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尤其是增值税的留抵退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帮扶之下,很多市场主体会抓住市场机遇,迅速地从疫情的负面冲击中恢复过来,使经济尽快步入到正常的运行轨道。
两次降准,释放超一万亿元长期流动性密码二: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财政货币政策直抵一线
2022年,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出台帮助亿万市场主体减轻负担,轻装上阵。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可以说我们政策的力度、密度,都是空前的,我们政策是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研究一批,可以随时拿出来,武器库里的武器非常丰富。
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现金流量就像人体的血液一样,可以这么说,这是抓住了关键和“牛鼻子”,这相当于注入一个活水,同时也是给企业的造血能力、输血能力,现金流量的一些困难和危机做了一个有效的纾困解难。
除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也是宏观调控体系框架的一大工具。货币政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融资成本。2022年,面对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人民银行两次降准,为实体经济提供超一万亿元长期流动性。
全年1年期LPR和5年期LPR分别下降15个基点和35个基点,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张明:中国经济经过这几十年高速成长,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暴露了一些结构性问题,比如像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所以可以看到结构性货币政策恰好就是帮助修补一些比较薄弱的环节,把短板给补起来,这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除了真金白银的帮扶,经济向好的信心也来自于事无巨细的营商软环境。安徽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46名包保干部,每天都在为自己辖区内的企业奔走。他们深入基层一线,清楚地了解企业的“急难愁盼”。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因为我们有1.6亿市场主体,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和各体工商户,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是相对来说是比较弱的,他们特别关注,你能不能给他一个未来的信心和稳定的预期。这方面有大量的纾困政策,直指一线的市场主体,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政策是直抵一线,让他切实感受到政策对冲击的对冲。
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密码三: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就业是经济“晴雨表”,也是社会“稳定器”。今年以来,疫情等多重因素带来就业压力上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坚持将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截至2022年11月底,共缓缴养老、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1162亿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和留工培训补助资金743亿元,支出就业补助资金903亿元,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保市场主体、保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湖南科技大学的校党委书记唐亚阳现身直播间,面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作为数字时代的就业新途径,直播带岗让求职者和企业在疫情之下依然能够“双向奔赴”。
2022年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青年就业,不仅关乎学生个人发展更关乎国之未来。
东莞市技师学院汽车机电系的学生通过考试后,可以获得德国工商总会的证书,整个欧洲都会认可,而整个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则供不应求,本地企业都无法满足。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 :我们在技能培训、产教融合、就业的扶持出台了大量的政策,使得我们这些年轻劳动者,成为更加合格的产业功能技能劳动者,这些都使得在劳动力市场更有竞争力,同时也为我们国家下一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大量合格就业工人和后备军,对未来发展还有很大的一个储备的作用。
在培养高技术人才的同时,促进农民工及脱贫人口就业创业,是保持就业大局稳定的重要支撑。湖南耒阳经开区一家生产儿童用品的公司,工人们中有一多半以前都在外地打工。2022年年初,听说老家有工厂招聘熟练的缝纫工,张芽香就决定留在老家。
耒阳在通过各种扶持政策吸纳回流务工人员的同时,把产业也引进了城镇、乡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端上安稳的“饭碗”。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魏翔:实际上这个回流或者我们叫本地化就业,确实是我们最近五年来一个新的就业特征,这预示着中国整个劳动力升级,从一次升级向二次升级的转变。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西部的县乡村也增添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北川羌族自治县有40万亩中药材。
不少生物医药企业看中了这一资源优势,开始在北川投资建厂。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已经先后吸引了80多名北川籍大学生来这里就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乡村振兴已经谋篇开局了,农村不仅需要从事农业生产 这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还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高人力资本的人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在产业融合当中会产生大量优质的就业机会。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超57万亿密码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就业稳定的背后是经济的稳定增长。消费、出口发力的同时,投资依旧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2022年以来,稳投资加码发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不仅是水利工程在提速,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梳理各地项目清单,从数据中心、5G基站到特高压、人工智能,从“东数西算”到北斗导航定位,在传统基建项目发力的同时,新基建正频频成为发展关键词。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2022年以来,我们除了有在传统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力以外,我们在新型基础设施、重大科研技术项目投资,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投资不仅能够短期对拉动GDP增长有一定作用,我们更看重对未来支撑中国转型升级,持续保持健康平稳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来源:经济半小时
编辑:孔韬
责任编辑:杨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